知情郎·眼|
侃透天下专利事儿
昨日,东航波音737客机MU5735坠毁事件引爆网络。
整个朋友圈都在关注飞机失事原因。
目前,官方公布的信息是,已发现客机残骸碎片,尚未发现遇难者遗体,搜救工作仍在进行中。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飞行数据显示,mu5735航班13:15从昆明机场起飞后,一直在约8869米高度进行巡航。14点19分,飞机突然从巡航高度下降,同时飞行速度从约每小时845公里开始下降。
据澎湃新闻报道,网传一段飞机坠毁前的监控画面显示,一架飞机的机头朝下直线坠向山林中。从视频中看,客机疑在空中并未解体。整个坠落过程不超过5秒。
东航飞机失事原因,究竟是飞机本身故障还是其他原因,需要找到黑匣子才能做判断。
某大型航空公司机长告诉媒体,飞机上的黑匣子一般安装在飞机尾部最安全的部位,记录了飞机坠毁前的重要信息,在调查空难原因和还原事件中将作为重要参考依据,“根据黑匣子的数据判断,虽然不是唯一的方式,但却是准确率最高也最客观的一种航空事故调查手段”。
作为每起飞行事故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黑匣子成为破解空难之谜的关键。
今天,知情郎聊下黑匣子的专利故事。
01黑匣子有多硬?
黑匣子(blackbox)是电子飞行记录仪的俗称,用于记录飞机飞行和性能参数的仪器。
通常黑匣子在飞机中首尾各存在一个。飞机各机械部位和电子仪器仪表都装有传感器与之相连。飞机头部为驾驶舱话音记录器(CVR),尾部为飞行数据记录器(FDR)。
它能把飞机停止工作或失事坠毁前半小时的语音对话和两小时的飞行高度、爬升率、下降率、耗油量、速度、航向、起落架放收,飞机系统工作状况和发动机工作参数等飞行参数都记录下来。
驾驶舱语音和数据记录仪内部是电气元件记录飞机系统重要的参数,所以外壳坚实且尽可能的小巧。
为了承受飞机坠毁时的猛烈撞击和高温烈焰,黑匣子的外壳设计了坚固的钢板和许多层绝热防冲击保护材料。
现在黑匣子的强度让最安全的保险柜都甘拜下风。它可以经受超过自身3500倍重量的撞击,在1100℃的高温下耐火1小时,能承受2吨的重物挤压5分钟,在汽油、酸液、海水等环境中浸泡30天以上,且能承受6000米深海压力标准。
根据欧洲的标准,在1100℃高温下1小时以上,260℃高温持续10小时仍不会受损。
飞机坠毁后的黑匣子
另外,黑匣子的外表不是黑色的,而是醒目的橙色,表面还贴有方便夜间搜寻的反光标识。
这种明亮显眼的颜色,以及记录仪外部的反射条件,都使得事故调查员们可以在飞机失事后很快的找到记录仪,特别是当飞机坠落在水上时。
02黑匣子的前世今生
《解放军报》曾报道过黑匣子的前世今生。
黑匣子的诞生最早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1908年,世界上发生了第一起军用飞机事故。之后,随着飞行事故增加,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分析事故原因的仪器。
1939年,2名法国工程师发明了基于照相原理的记录器,随后1名英国工程师发明了钢丝记录器。不过,这些记录器仅用于记录试飞过程数据,并不具备抗毁功能,也不适用于飞行事故的调查。
直到1953年,美国洛马公司生产了109-C型飞行数据记录器,才具备了抗毁功能。当时,这型数据记录器仅装配在军用运输机等大型飞机上。
上世纪50年代,澳大利亚工程师大卫·沃伦设计了一款既能记录仪器数据、还能记录座舱声音的仪器,这便是黑匣子的原型。
从此以后,民航飞机才逐渐“享受”到了原本只有军机才拥有的“待遇”,装配了民用飞机黑匣子。
从上世纪60年代起,为了便于搜寻和发现空难现场中的黑匣子,世界上几乎每家航空公司都使用了橙色飞行数据记录器。
在亮丽鲜艳的“外衣”下,包裹着黑匣子最为核心的部件——存储器。
现在较为常见的黑匣子外形尺寸相当于一个菠萝大小,而其存储器只有拇指大小,两者体积相差100倍以上。
虽然外形减小了,但存储器实现的功能却越来越强大,可存储25个小时的飞行数据和2个小时的驾驶舱语音数据。
存储器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人类与飞行事故作斗争的过程。从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后的50年里,设计师们使用了滚动纸筒、钢丝、铝箔带、磁带等各种记录数据载体,但均因体积大、记录数据少、抗毁性差等各种原因被历史淘汰。
上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以及通信技术的发展,固态记录器研制成功,世界各国战斗机才普遍开始安装飞行数据记录器。
随着科技发展,记录数据参数已经从最早的几项数据发展到了上千项,飞机在飞行时的速度、时间、位置、发动机转速以及机舱内的对话信息都会被黑匣子完整记录下来。
黑匣子的应用范围也变得更加广泛,在导弹、车辆、军舰上也可以找到它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