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估值回归是大趋势,高端制造将走向融合

投中网 中字

刘璐:这个话题国内已经讨论很多年了,随便网上一查,工业、基础材料、加工工艺、电控系统各个环节都是短板。但是我觉得考虑这个事,我们把时间维度拉得在长一些,有一个领域很好做对标——基础设施隧道桥梁领域。中国强在与应用相结合的技术能力,不断通过解决一个一个现实应用的问题,自上而下产业链每一个环节在改进、升级、迭代。包括工业减速机,今天看有一些标的一年十万套的量,很快被下游的需求带动起来,这个是我们补短板的过程,一定是解决过程中我做出最合适的产品,并不是对标国外技术最牛的,而是符合市场需求的。

我们投资的逻辑还是得益于海尔的基础,就是土壤。有这样的平台在,我们看到一些还不错的,做先进制造会第一时间带到我们的板块联合做开发和测试。一方面通过产业的资源帮助我们完善这个企业的尽调,另一方面一旦投了以后无缝衔接,这是我们在这个领域投资的一个起点。

回报周期长,不宜“控股”

张曙东:我本身也是做创投的,我们希望投进去的标的持续爆发增长,而且我们都是管理基金的。补短板的过程当中肯定会面临一个,大部分是比较慢的过程。您作为比较自身的VC/PE的从业者,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刘璐:我们经常把投资高端制造行业和投资TMT做对比,如果都是投一个早期项目承担的风险,包括业务不确定,团队不成熟,市场刚开始等等的风险是一样的。但是过去5年前投一个TMT的模式创新项目,可以在半年一年内的指标翻倍,马上进入下一轮融资了,他的东西从实验室进来在客户那边要做小批量测试,好不容易过了开始有大量定单,这是第一个客户,第二个客户还要这样做。制造业承担同样的风险情况下回报时间更长。因此比较苦,所以相对来说投资少很多。

反过来也有很多有意思的项目,比较让我吃惊的是我投的都没有死掉的。由于它有技术有一些核心东西,想让它死不容易。可能大幅滞后于预期,但是他可能慢慢起来了。俗话说守得云开见日月,这是这个行业里面的一个精神吧。

张曙东:朱总和刘总以及干的行当很像,您对这两个问题是什么样的见解?

朱鷖佳:今天主题说补短板,总体看,高端装备制造短板非常多、也非常大,这个不用多说。前面嘉宾提到,补短板目前补得最好的是基建、路桥行业,这也是和我的专业直接相关的。但是我分析这个领域短板补得好是因为有中国特色的问题,和中国历史文化和传承有关系。

第一,从建筑基建的现状角度来说,短板虽然补得好,但我不认为完全补上了。同样一类建筑在外国和中国的建筑已经是完全不同的理念,我们目前大多停留在建的安全、耐久,国外强调绿色、宜居,强调美观,特别对文物和环境的保护与和谐统一。因此最先进的建筑业已经上升到人文领域了,这也是我们要补的。

第二,建筑行业精度要求没有那么高,两边的桥合拢的时候差个一毫米没有问题,甚至一厘米也能解决,这个对精度的容忍度它可以掩盖很多问题,但是一看台风来了以后,楼上的保温板为什么往下掉,这也是短板。包括我们大家很多出过国,发达国家的酒店用的水管、龙头、通风系统,跟我们国内用的不一样,你会感觉非常结实可靠,除了表面之外的东西外,底层的逻辑跟我们有很大的差距。这也是一个很大的短板。

讲了这么多,我们分析高端制造业短板存在什么地方?从学科分类上,国家目录分了很多种,就按性质来说我认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国家必须要干的大国利器,真正关乎国家安全,比如量子计算、航空站、卫星通信、大飞机等等,这些需要靠国家力量去追,靠民营企业很难补。

第二类我们的核心零部件、新材料;这个高端制造一定要很精密,要有工匠精神。德国人经常做一个东西一百年,我们才几十年,打磨的很不够。而且中国人比较浮躁前些年发展又比较粗放,规模经济导致我们不需要太细也能赚大钱。如今面对的市场就不一样了,需要管理精细化,管理出效益,品质出业绩,这种变化倒闭众多企业沉下心去把产品和服务做精作细。这就有利于补这类的短板。

第三类是和信息技术应用引发的智能制造相关的,这种也是我们可以补上去的。无非是找一些应用场景实在的应用上去。智能制造要求我们企业必须做到标准化、流程化,这些我认为非常认同。但这个标准化的底层文化也是我们智能制造业欠缺的,没有标准就没有准确的数据,没有准确的数据就没有智能的基础,这和用什么传感器、什么大数据方法没有关系,这是制造文化上的短板。

总结一下,从高端装备制造性质上分类来说,第一类从国家层面上要依靠国家能力往上补,第二类第三类民营的制造业企业可以很好的去补。

第二个问题是对企业的扶持问题。刚才说第二类、第三类企业创造补短板更多的是依靠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依靠的第一个是钱,这个东西的研发是很花钱的,第二个它也需要第一代的创业家以及第二代接班人的先进的制造文化。普遍观察第二代接班人好一些,标准化、程序上接受度更高一些,第三个就是资源,第四个就是给予一定的环境,不要逼得太紧。民营企业生存也是很艰难的,要给更多的宽容度,刚才隔壁有个专家讲了,不要以青山绿水的名义把民营企业家逼到尴尬的境地。高端制造业也是一样,需要的是延续性。我特别认同投资机构不要控股,控股的都死无葬身之地。我就先讲到这儿。

吴金海:我们善达投资2012年成立,最早是做FOF的,也是中国母基金联盟发起单位之一。公司从2014年开始切入政府引导基金领域,包括和宁波、江苏盐城、武汉、吉林等地方政府我们都有合作的政府引导基金。我主要关注和负责智能制造领域的投资,包括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和光电光伏等行业。回到话题,高端制造业的短板问题,中国高端制造短板我认为是自主核心技术的缺乏,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不足,归根到底是因为工业底蕴不够,缺乏高端人才,包括对国内外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强。核心技术的缺乏导致从产业链上游的的材料领域到中游的设备端、下游应用端和发达国家都有较大差距。

解决的路径有三点,首先是政府层面,前期大家一直在提中国制造2025,说明中国制造从国家政府层面开始重视,鼓励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支持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做大做强。不管是各个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还是国家大基金对产业链关键企业的扶持和投资,都给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一个很好的生存土壤;

其次是资金层面,从投资机构来说,前面共享经济、互联网等项目投得比较浮躁,一地鸡毛后大家开始慢慢回归理性,包括科创板的推出给具备核心技术的高端装备企业增加一个融资的渠道;

第三方面是产业链上下游要相互扶持、抱团取暖。中国高端制造做得最好的是两个产业,一个是高铁,高铁是国家的一张名片;第二个是光电光伏,中国的光伏产能和装机量占全世界50%以上,产业链非常成熟,光伏上游做设备的企业实力就很强。现在新能源汽车是国家大力扶持的产业,宁德时代作为行业龙头,其发展带动了其上游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包括先导智能和星云股份等企业逐步做大做强,所以高端装备国产化替代空间巨大。综上,从政策、资金和产业链的角度,加上国产化替代的巨大市场空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这也是我们坚定看好和投资的原因。

培育未来巨无霸的土壤

张曙东:中国在补短板的过程中已经有优势,包括产业链的优势、应用场景、市场的优势,第二个是政府和民众意识的觉醒,大家投身智能制造。从项目、投资标的来说,我自己也有观察,最近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很多技术或者产品的天花板都比较低。比如说电水壶里面的核心部件在欧洲只有一家企业生产,它的规模就这么大。我的问题就是说从投资角度大家怎么看待这个事情?

刘璐:我本人差不多十多年前在欧洲工作过几年,也看过不少小的家族企业,确实他们的工匠精神打磨下来,几十年上百年做一两个产品一直持续不断更新,市场可能不大,不上市也不融资。这个市场我们还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当中,不容易。他们有他们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基因在。

倒过来看,整个工业领域、智能制造领域里面可以看到两端。一个是特别小的,数量非常多、家族类型的,在某一个细分赛道做得很好;另外一个像平台类的三菱、东芝等,看他们的轨迹也很有意思,往往起步的时候几款产品做到全球最好,慢慢通过并购、整合,把自己的产品线拓宽。对中国向全球发展是很好的借鉴,跨行业复制非常困难,一个产品定制化需求进入另一个行业就会有变化。收购是非常好的方式。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