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大企业裁员事件不断,但本次甲骨文裁员却引发外界一片唏嘘,被认为是甲骨文为错过时代大潮埋单。虽说N+6的补偿堪称业界良心裁员范本,但“刽子手”首批就裁去就约900余人,占CDC约1600的大半。第二批裁员或将在7月进行,深圳、南京、苏州、上海等地的CDC员工或面临一对一面谈。
本次大裁员其实几个月前已有征兆。去年9月,甲骨文负责云产品研发的总裁托马斯·库里安(Thomas Kurian)离职,今年1月加入谷歌,担任谷歌新的云业务CEO。随着库里安的离职,去年年底,相关工作的人员调整计划就已经开展。今年3月Oracle执行副总裁Don Johnson发邮件告知员工,将来甲骨文的一切工作都将围绕甲骨文Oracle云基础设施(OCI)业务展开,紧接着西雅图和加州大量裁员。5月初,印度、墨西哥等地也已裁员上百人。
然而,库里安的离职仅仅是导火索,大裁员实则是甲骨文发展脱轨的自救。世界百强企业、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是怎么沦落到岌岌可危裁员自救的地步的?
1、强弩之末,被迫转型
甲骨文近年来大客户的流失、人才的外流无不昭示着云转型迫在眉睫。
一直以来,甲骨文都是全球数据库的 " 老大 "。技术上,一度代表着数据库技术的最高水平。截至去年,全球 500 强企业有 98% 都在使用甲骨文技术,中国排名前 20 的银行,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都在使用甲骨文技术。同时,在电力、保险、证券、政府和大量高科技制造业,甲骨文技术也处在绝对优势地位。
直到去年11月,亚马逊弃用甲骨文数据库,启用自研数据库Aurora 和 DynamoDB,以及Redshift,能够处理PB、EB级的数据,处理性能是传统数据仓库的10倍,同样TB级数据处理,所需要的成本是传统方法的1/10。阿里云推出POLARDB云数据库,Salesforce也致力“去甲骨文”,开发代号为“Sayonara”的内部数据库。这些大客户不断流失,甚至成了竞争对手,甲骨文意识到自己即将泯于时代浪潮之中。
雪上加霜的是人才外流。2016年两位甲骨文中国区高管加入阿里云,包括原甲骨文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技术总经理喻思成,原甲骨文产品战略部高级总监刘松。在甲骨文工作了24年的老员工、甲骨文云部门副总裁阿密特·泽弗瑞(Amit Zavery)紧随库里安,在3月离职,就任谷歌云工程副总裁,领导Apigee团队。
2018年第四季度,以价值投资和长期持有股票闻名的“股神”沃伦·巴菲特清仓了其持有的21亿美元的甲骨文股票。
以上种种,皆出于对甲骨文的云转型丧失了信心。
再来看中国区大裁员的背景。
2018财年,甲骨文总营收为398.31亿美元,与上一财年的377.28亿美元相比增长6%;净利润为38.25亿美元,比上一财年的93.95亿美元暴跌59%。尽管中国市场的营收没有公开,但亚太区收入为63.33 亿元,只占总收入的16%。
由此可以看出,甲骨文运营成本大,整体发展滞后,实乃强弩之末。因此,本次弃车保帅、裁掉“不合时宜”的部分来加速转型是必然的决策。
2、转型为时已晚,云市场中难翻身
甲骨文的产品以“严谨、安全、高速、稳定”在行业内著称,但甲骨文的企业文化应把“高速”换成“佛系”,被人们视为硅谷的“养老公司”。云计算兴起,甲骨文不为所动,曾明确表示要晚些加入云,没料想后患无穷。曾经的业界主宰者如今变得窘迫又被动。
2018年全球云服务市场规模高达804亿美元,亚马逊、微软与谷歌三巨头营收规模分别是254亿美元、135亿美元、68亿美元,约占57%市场份额。
再看中国,云计算的发展有多么迅速?市场调研机构IDC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18下半年)跟踪》报告显示, 2018下半年中国公有云服务整体市场规模超40亿美金,其中IaaS市场增速再创新高,同比增长88.4%,PaaS市场增速更是高达124.3%。另一份报告则提到,在2018年,中国SaaS市场增速是传统应用软件市场的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