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体制机制,智造之花遍地开放
成果转化难,除了难在技术源头与产业应用之间隔着鸿沟,还难在体制机制的突破。平台本身的公益性质与参与企业追求盈利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维持项目运营的激励机制又该如何设计?
基于上海交大的技术研发成果与产业应用项目,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又从事了多年精密制造技术研究的蓝树槐和李红涛,分别组建了上海治臻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治臻)和上海治宸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治宸)。这两家公司都是由研究项目团队发起,团队持股比例不低于60%;平台公司持股不高于15%,其他股份开放给市场和社会主体。这样的股权架构确保了创始团队的经营主导权,同时又能够充分调动研究院、平台公司的优势资源。
治臻是国内第一家燃料电池金属极板专业制造企业。该公司建设的国内首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金属极板生产线,首次实现了高性能高精度金属双极板从构型设计到全工艺链加工的一体化交付能力,其产品在上汽集团、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武汉理工新能源有限公司等国内主要企业批量应用,占据国内燃料电池金属极板市场90%以上。
治宸的核心技术,来自于上海交大团队10多年的研究攻关形成的理论和技术积累。公司成立以来,已成功开发出30千瓦和60千瓦车用燃料电池电堆样机,主要性能居国内领先;1.6千瓦小功率电堆系统及其无人机应用也已完成产品化开发,实现订单销售。在这个过程中,智能制造功能型平台及时跟踪企业需求,为企业的发展在孵化、培育和共性技术等方面提供支持,让项目能够顺利转化应用。
在智能制造功能型平台上,氢能燃料电池智能制造产业链中,像治臻、治宸这样的混合制股份结构公司还有多家。由上海交通大学提供基础理论与科学问题研究,智能制造功能型平台提供制造工艺与装备研究,上汽集团采购燃料电池关键构件,一条固态储氢材料、极电与电碓、高效膜电极、系统集成的产业链条正在形成。
体制机制的创新,打通了技术与产业之间的科研转化道路,智能制造技术成果通向航空航天、汽车制造、新能源汽车、核电装备等领域的闸门被拉开。
两年来,智能制造功能型平台在汽车动力总成高端智能制造、航空发动机测试验证、燃料电池、轻合金材料、核电测试装备领域培育出了“五朵金花”。在全球制造业智能化转型革新正如火如荼之时,倾注了科研团队和产业界人士心血的智造之花正释放出独特的芬芳。
背景链接
功能型平台探索产学研融合新体制
上海市智能制造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位于上海临港科技城,拥有1.2万平方米的研究场所和6万平方米产业化基地。2015年12月,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正式落户临港科技城,开始了智能制造功能型平台的建设探索。临港集团与上海交大产业集团共同出资组建的上海交大智能制造创新科技公司承担平台产业服务功能。2017年,以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为基础,建设上海市智能制造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成为上海市首批获准建设的功能型平台之一。
平台积极探索“创新技术为源,产业应用为本,模式创新为先”的产学研融合新体制。“创新技术为源”是研发技术遴选,要选择学校最具实力和产业应用前景的项目进入平台转化产业化;“产业应用为本”是转化项目目标要明确,3—5年内要有明确的市场应用需求,能够产业化;“模式创新为先”则是实现团队来源多元化、形成“教授领军人物+工程开发队伍+工程服务队伍”的综合性工科应用队伍,同时,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积极申请政府资金、广泛吸纳风险投资,管理团队入股,成立项目公司。
目前,平台上首个官方授权的中德智能制造项目中心入驻临港;民用航空发动机测试验证中心、汽车动力总成高端加工装备国产化与智能制造系统验证示范基地、燃料电池金属极板制造、核电装备测试验证基地轻合金材料及制品智能热制造五大产业化项目也已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