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入产业土壤 育出智能制造“五朵金花”

中国科技网 中字

扎入产业土壤 育出智能制造“五朵金花”

2015—2020年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市场规模及预测

来源:伙伴产业研究院(PAISI)

一边是从实验室走出的技术成果难接产业地气,一边是企业的产品研发水平够不上世界前沿的高山,这是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两道屏障。在远离繁华市中心的上海临港,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探索建设的上海智能制造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以下简称智能制造功能型平台),一手牵产业精锐力量,一手拉高校顶尖科研团队,一头扎入产业土壤,跨越体制机制的阻碍,在智能制造成果转化领域开辟了新天地。

“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化,涉及到产学研用各个链条,关键是以成果转化落地为导向,科学设计组织架构。”近日,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习俊通说。智能制造功能型平台一方面帮助学校科研成果对接行业、企业需求,验证成果的市场可行性;另一方面,也帮助研发团队推进产业化项目落地,提供企业运营专业服务,开展成果孵化、产品中试等转化扶持活动,弥补研发团队的“短板”。

扎根制造土壤,将论文写在车间

上海临港是上海制造业企业集聚的产业高地,汇集了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德国西门子股份公司、特斯拉汽车公司等企业,对智能制造技术研发与转化来说更是一片肥沃的土壤。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的科研团队进驻临港科技城,就是要缩短成果转化过程中技术与产业之间的距离,“将论文写在车间里”。

汽车产业作为制造业中技术含量、智能化程度较高的代表,是智能制造重要的应用领域和突破口。然而,国内机床生产企业在精度保持性、加工可靠性、工艺适应性与产线集成性上,与国外存在巨大差距,这也一直是国产高端数控机床始终难以被国内汽车企业应用的原因所在。

在智能制造功能型平台上,有一家上海交大智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交大智邦),它由上海交大产业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等共同投资成立,其科研团队试图用一条汽车动力总成关键零件智能制造集成验证线破解这一难题。汽车动力关键零部件按照汽车厂最严格的标准加工、试验、反复提升,达到汽车厂要求后才可应用。在此过程中,科研人员按照工业界需求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在车间里用实践一点一点“写”生产“论文”。

据了解,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等上汽集团骨干企业为交大智邦提供了从工艺规划、机床研发、产线集成到应用示范的支持,并集合了国内外机床、机器人、测量、自动化、工业软件等工业巨头,如西门子、利波海尔、发那科、华中数控、阿里巴巴等参与其中。

在交大智邦1万平方米的厂房内,科研人员和工程师正在对国产化数控系统的加工数据监控进行着设备调试;另一端,智能视觉机器人正将缸盖搬运到正在运转着的传送带上。“由汽车企业提供零件毛坯和工艺要求,由国内外制造装备企业提供软硬件产品,由上海交大组织关键技术攻关——一条技术集成验证线串联起产学研的多个环节。”习俊通表示。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金隼介绍,该验证线可实现多品种规格产品共线制造的智能化全自动无人生产线,可共线生产发动机、缸盖和变速箱阀体,可实现发动机缸盖和阀体的全自动柔性实时换产,实现工艺、设备、物流的动态重构和全自动抽检。

验证线对汽车制造产业链精锐力量进行集中调度,再将验证结果回馈企业,完善技术改造更新,实现技术成果转化从产业中来,再到产业中去。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