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阶段表示某工艺单元刚刚建立运行时,设备开始投入使用,处于浴盆曲线中的青少年期,可靠性较低,极易发生故障;人员由于刚刚开始生产,对工艺流程和设备的操作较为生疏,极易操作失误,且对设备故障的处理不够熟练;安全措施和管理不够完善,对于设备的维护和人员操作培训的管理不够。此时,系统风险呈现减速增长的趋势。由于系统的风险一直存在,因此在初始点,即t→ 0+时,系统风险的值并不为零。BC阶段表示工程单元进入稳定的运行阶段。设备度过青少年期,运行较为稳定,故障的发生率降低;人员对于设备的操作开始熟练,出错较少,即使设备有意外情况发生,操作人员也可以根据经验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安全措施逐渐到位,管理条款也愈加严密,防范措施成熟,此时系统风险以极低的速度增长。BC阶段中的波动,描述的是危险的发生与抑制的过程,该阶段会出现一些故障或误操作,可以通过正确的方法加以消除。虽然系统风险存在波动,但是事故没有发生,从本质上来讲,还是比较安全的。当然,如果BC阶段中任意一次波动处理不当,都会导致BC阶段结束,提前进入CD阶段。因此,加强设备维护,提高员工安全操作水平,建立危机防范制度,有助于BC阶段的延长。随着工作时间的推移,工艺单元中的设备出现磨损,发生事故的概率增加;人员由于长期从事相同的工作,对工艺过于熟悉,容易产生麻痹大意的心理,导致操作失误增加,危机处理也不能完全按照规定达到准确有效的控制水平。此时,系统风险进入CD阶段,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当系统在这样的危险状态下维持一段时间,潜在的能量不断集聚,最终突破系统的约束向外释放,引发事故,人员和财产就会有伤亡和损失,即DE阶段。此后,工艺瘫痪,设备无法运行,需经过EF阶段对整体的工艺加以恢复和调整。在F点时,新的工艺单元建立,新系统形成新的风险,即存在新的初始风险值,成为另一次“流变—突变”过程的起点。要充分认识系统生命周期中安全的两个方面:(1)本质化安全。本质化安全是系统安全的根本保证,从系统的构思、设计开始就融入系统,对系统有两个基本的要求:一是系统正常运行条件下本身是安全的,也就是系统在其生命周期中不依赖保护与修正安全设备也能安全运行。二是系统的故障安全,也就是系统在停电或失去公用工程时,系统能保持稳定状态。本质化安全是系统的理想状态,是安全工作追求的目标。(2)工程化安全。工程化安全思想是对本质化安全的补充,其主导思想就是应用工程安全保护设备,进一步加强系统在其生命周期中的安全性,但是必须确保工程安全设备在系统出现问题时不产生故障。本质化安全和工程化安全构成了系统生命周期安全的思想。三、系统中的危险源是事故根源的思想1.危险源的定义危险源是可能导致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在GB/T 28001—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中,将危险源定义为: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危险源由三个要素构成: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具体来说,危险源是指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害、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它的实质是具有潜在危险的源点或部位,是爆发事故的源头,是能量、危险物质集中的核心,是能量从那里传出来或爆发的地方。危险源存在于确定的系统中,不同的系统范围,危险源的区域也不同。例如,从全国范围来说,对于危险行业(如石油、化工等)具体的一个企业(如炼油厂)就是一个危险源。而从一个企业系统来说,可能某个车间、仓库就是危险源,一个车间系统可能某台设备是危险源。因此,分析危险源应按系统的不同层次来进行。因此,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就是辨识系统中的危险源和消除触发事件的思想。2.危险源的分类有关危险源的分类方法很多,这里介绍其中的一种。第一类危险源——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是伤亡事故发生的本质。于是,把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称为第一类危险源。第二类危险源——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故障的各种因素,称为第二类危险源。它主要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误和环境因素。一起伤亡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是伤亡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是第一类危险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在具体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应用危险源分类,提高安全管理的效能。例如在GB 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中将人的不安全行为归纳为13大类,参见表1。将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良归纳为4大类,参见表2。
表1
表2
3.危险源的控制原则如何解决危险源问题?应从三个方面思考:(1)识别危险源——具有专门安全知识与技术的人员,利用现代安全检测技术及设备,应用危险源识别方法与技术进行系统的危险辨识。(2)危险源的评价分析——目的是得到各种危险源引发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程度,对危险源进行排序。(3)危险源的控制——应用由工程技术(Engineering)对策、教育(Education)对策和法制(Enforcement)对策组成的“3E”对策对危险源进行综合控制。4.危险源、事故隐患、意外事件、事故的逻辑关系危险源、事故隐患、意外事件、事故是安全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几个概念。前面已经对危险源的概念进行介绍,下面主要介绍事故隐患、意外事件、事故。事故隐患。所谓隐患(Hidden Peril)是指隐藏的祸患,事故隐患即隐藏的、可能导致事故的祸患。这是一个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大家形成的共识用语,一般是指那些有明显缺陷、毛病的事物,相当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或不良的环境因素等。意外事件是指生产活动偏离了原来设计的路径(或状态),但没有形成伤害(或损失)后果的状态。事故。事故一般是指造成死亡、疾病、伤害、损坏或者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上述四个概念在系统的时间发展序列中,是同一事物所表现的不同状态,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可用图5表示。
图5
由图5可见,在系统中危险源是客观存在的,从危险源发展到事故,在时间的发展序列中要经过若干环节。在这些环节之间都有一定的保护层,只有当所有保护层都失效了,危险源才有可能发展到事故。这就是告诉我们,危险源到事故不是直接的关系,需要经过若干时间节点,这为事故的预防提供了理论依据(包括时间和空间)。正确认识与理解危险源、事故隐患、意外事件、事故的逻辑关系,对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