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获得了连续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尤其在流程工业自动化系统的自主化方面,可以说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然而不同于流程工业,我国离散自动化市场却仍在艰难摸索发展道路。运营效率面临挑战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过去的低成本优势,主要靠廉价的劳动力、原料和能源等关键资源以及对环境排放的低要求,我们的低成本并不是因为我们对资源使用的效率高。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加速了劳动力短缺,再加上新一代年青人从事枯燥重复体力劳动的意愿大大降低,甚至因此产生自杀等极端事件,劳动力成本已经大幅度上升。同时,原料和土地价格上涨较快,环境排放标准不断提高。因此,我国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在逐渐丧失,一些工厂开始转移到越南等成本更低的粗放发展中国家,甚至回流至欧美高效率集约发达国家。质量要求大大提高。
随着短缺经济的彻底结束,客户或消费者对低质量产品的容忍度下降到零,特别是涉及安全的产品,客户宁愿花高价购买信得过的品牌。排除产品设计质量不谈,就产品制造过程而言,手工环节越多,差错越多,一致性、精度越难于控制,有的车间甚至不能有人活动以保证环境洁净度要求。柔性化生产要求提高。单品种大批量生产,有利于获得成本优势,但无法满足当今客户日益个性化的需求。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可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但不利于成本控制。
如何既满足个性化需要,又获得大规模生产的成本优势?大规模定制(Mass-customization)的生产模式,基于标准模块,加上针对每个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是规模化生产企业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主要方式。缩短交期并保持低库存。随着竞争的加剧,不断缩短的承诺交期成为制胜的重要因素。同时,制造业已经从过去落后的面向库存生产模式(Make-tostock)转变为面向订单生产模式(Maketoorder),以大幅度降低库存,甚至零库存运行(Just-in-time)。
这些要求,再加上前述的满足客户定制化需求的柔性生产模式,迫使制造企业进行彻底的营流程再设计,并使用信息技术作为基本工具,打通从客户需求采集、售前支持、销售、设计、计划、财务、采购、生产管理、生产线切换控制、物流到售后服务的所谓从客户需求采集到满足客户需求的‘端到端’业务流程。欧美国家积极筹划制造业再升级的威胁。从全球来看,虽然中国制造业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但总体还是比较粗放,欧美发达国家依然在引领国际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并代表了国际制造业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