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的盛世危机:“代工之王”的“桂冠”非脱不可

OFweek工控网 中字

  舆论希望他看见“每天在生产线要举起3000次手臂、常常被保安无理叱喝、住在拥挤宿舍中的一个个员工,也是别人的儿子,也是别人的女儿”。但假以这样“温情”的目光看待这个世界,这样的“血汗工厂”、这样的流水线作业方式、这样扼杀人类生命热情的生存模式根本就不应该存在。然而,真正悖谬之处在于,这样的存在,的确养活了很大一批人。事实上这不仅仅是鸿海的困局、“中国制造”的困局,也是人类工业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大困局。

  随着整个代工行业内外阻力的累积,“在别人认为没有利润的地方,做出盈利,且不是小数目”,这个郭台铭过去曾引以为豪的商业模式,正成为其继续前行的裹足枷锁。

  像鸿海这样的代工企业,几乎承担了整个产业链上的所有风险,却把最大的利润留给了上游的品牌大厂。数据显示,一部价值五六千的手机,苹果公司毛利率40%,鸿海却不到10%。尽管随着廉价劳力发挥到极致,成本已经被压到最低。而在资本市场上,自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来,鸿海股价已大跌逾6成。

  当企业被逼到墙角,要么坐以待毙,要么主动转型。郭台铭或许早就已经在思考转型。在2013这一“关键年”,郭台铭的一系列动作或可佐证:闭关两月,舰队分拆,大小通吃,布局最后一里,甚至向他素来厌恶的三星看齐——建立自有品牌。这一系列的动作,被媒体称作鸿海的“世纪转型”。

  一个企业无论是何种体制,其文化都无法抹除创始人和领导者的个人印记。有人对郭台铭这般评价:既宽容又严苛,既温和又暴躁,既慷慨又节俭,既单纯又狡诈。这个评价也算精确地击中了鸿海的矛盾与挣扎。而鸿海正在努力甩掉“代工之王”这一“血腥桂冠”。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