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突破三大技术 再次揭秘深海(组图)

OFweek工控网 中字

  据深潜前线发回的消息,在17日12时10分,“蛟龙”号在1400多米的深海首次坐底,随后在长基线定位系统帮助下首次进行了300多米的海底山区爬坡。在海底的探测中,“蛟龙”号发现了大量毛瓷蟹和贻贝。根据现场科学家初步研判,“蛟龙”号此次下潜发现的海底大量固着生活的贻贝基底之上爬行的大型蟹类为甲壳动物十足目蜘蛛蟹科蜘蛛蟹属的种,该属种个体普遍较大,形状类似蜘蛛,有一个球状蟹体和细长的蟹足,已发现的蜘蛛蟹的最长蟹足长达1.5米,由于蜘蛛蟹一般生活在深海大洋,其生活环境和食物来源对人类来说一直是个谜,据悉,本次在南海北部冷泉区发现蜘蛛蟹,将揭开其食物来源之谜。据推测,在冷泉区的蜘蛛蟹很可能与冷泉区的贻贝等动物一样,是通过共生古菌从甲烷获得能量。

  与国际上同类型潜水器比较,“蛟龙”号通过不断的改进,在声学通讯、自动控制以及最大深度作业等性能方面,都拥有明显的领先优势。其中,“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能够实时传输彩色电视图像和声学图像的功能,是国外绝大多数潜水器所没有的。

  “蛟龙”号所具备的优越的海底作业能力,在去年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级试验中,得到了充分验证。科研海试团队,对潜水器289项、水面系统24项功能和性能指标等进行了逐一验证,对关键指标进行了多次充分验证。如,在6次下潜中,“蛟龙”号3次超越7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每次下潜都按照预定的试验内容达到了目标;试验还取得了宝贵的地质样品、生物样品、沉积物样品和水样,以及大量的海底影像资料,这些充分体现了“蛟龙”号广阔的应用前景。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自完成7000米级海试回到所内后,经过了全面的体检和维护,以及进行了多项技术改进。从11次的水下调试结果表明:‘蛟龙’号的技术状态继续保持良好,所携带的水下作业工具均具有可操作性,总体技术状态具备出海试验性应用的条件。”702所水下工程研究设计室主任胡震说。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