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在2023年11月22日发布消息,公布2023年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其中,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共选举产生7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59名院士。
11月23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3年外籍院士增选选举产生的16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名单。
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两者统称为两院院士,均为终身荣誉。
本次增选院士中,陈学东、于海斌、张建伟等多名来自机器人领域的顶尖研究专家当选,他们的杰出研究成果,推动了机器人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蓬勃发展。
陈学东,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装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2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
陈学东院士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人及其控制、机电系统动力学及控制,长期从事机械动力学与控制研究。
面向我国高端装备发展战略,攻克了尖端仪器减振动、重载装备增强度、超精装备控精度的系统技术,发明了准零刚度减振器,用于天空地海5类国防重器的机载仪器,以及IC光刻机与扫描电镜等超精密制造和测量装备;研制了大型重载结构动力学设计-模态试验平台,用于世界首台极地超深钻机等;发明了纳米精度运动工作台技术,用于国产封装光刻机和制造光刻机,为我国装备技术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陈学东院士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发表SCI论文103篇,出版专著2部,获授权中外发明专利134项、软著30项、标准4项。2008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3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21年获评首批湖北省特级专家、2022年荣获第十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2023年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于海斌,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分党组书记、院长,工学博士,202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
于海斌院士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通信与实时系统理论、分布控制系统技术、工业无线技术、网络协同与智能制造,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是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入选者,“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于海斌长期致力于工业控制网络技术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强实时高可靠工业控制网络的设计方法与调控理论,攻克了现场总线、工业无线和网络协同制造等自动化系统核心技术,开发了我国第一个通过国际认证的现场总线主协议栈,研制出IEC 61158-2现场总线芯片,改变了国家重大工程中总线仪表长期缺芯的局面。
他牵头制定了工业无线国际标准,使我国拥有了国际参与权;研制出支持按需定制生产的网络协同制造平台,为我国装备制造和能源开采等关键行业提供了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系统,为保障产业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于海斌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国际自动化学会ISA杰出技术创新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他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部“网络化控制系统”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
张建伟,(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士),德国汉堡科学院院士,德国汉堡大学信息学科学系教授、多模态智能机器人系统研究所所长,202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张建伟院士于1986年获得清华大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得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得卡尔斯鲁厄大学博士学位;1994年9月—2001年9月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助理教授;2001年10月任德国汉堡大学计算机系终身正教授;2019年12月受聘为清华大学杰出访问教授;2021年当选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张建伟院士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能系统的感知学习和规划、多传感信息处理与融合、智能机器人、人机交互等,多年从事及领导智能系统的感知、学习和规划、多传感信息处理与融合、跨模态信息表达、机器人操作系统、多模态人机交互等方向的研究。
他领导开发出双臂装配系统、多模式人机交互平台、开放式机器臂及车体控制软件、全景视觉系统、爬壁清洁机器人、认知式电子教学界面等多项技术与系统,曾指导弗徕威公司研发团队开发出首款基于3G/4G/Wifi环境的智能服务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