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是全球制造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全球看,数字化浪潮方兴未艾,新一代智能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正深刻改变制造业发展模式。随着低成本优势逐步减弱,必须着力提高产品品质和生产管理效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指明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前进方向。如何加速数字技术在制造业应用推广,以“鼎新”带动“革故”,推进制造业发展模式向智能化转型,再塑中国制造新优势,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当前,我国制造业智能化核心技术自主化水平不高,若干关键技术对外依赖度较高,严重掣肘了智能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关键工业软件、底层操作系统、嵌入式芯片、开发工具等关键技术环节长期薄弱,技术体系不够完整;半导体、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核心零部件国产替代率较低,亟需加强技术攻关。为此,应尽快梳理亟需重点突破的关键技术和产品目录,建立高层次统筹协调机制,强化科研机构与产业界的联动,推动关键领域的技术瓶颈突破。可支持有条件的领军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组成集智能制造资源环境、技术支撑、创新服务于一体的创新联合体,充分结合“揭榜挂帅”机制,促进各类制造业主体协同创新,加快突破现有薄弱领域“卡脖子”瓶颈。
一方面,要以智能技术为牵引,为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助力。近年来,我国在人工智能、5G、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领域取得长足进步,并结合先进制造技术,成功积累了一定技术和制造优势。比如,一些智能制造企业推出配送服务机器人、智能温度检测仪、智能医用服务机器人等,有效助力老百姓生活。未来,应积极发挥新一代智能技术的牵引作用,着眼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超前布局未来的新兴领域,培育一定数量的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领军企业,牵引整个制造业智能化加快转型。应继续深化工业互联网的行业应用,推动“技术+市场”融合,引导和鼓励制造业企业在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品牌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提升融合创新能力,开展多场景、全链条、多层次应用示范。同时,要加快搭建智能化的创新网络,推进5G网络建设等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网络、算力、数据和安全基础设施改造与终端智能化升级。
另一方面,以提质增效为方向,保障企业智能化转型加快落地。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效益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近年来,许多企业在推进智能化转型中面临技术、资金、人才等现实困难,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面临技术门槛高、研发成本难以负担等问题。须统筹施策,加强财税政策支持和引导,支持有条件有基础的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持续推动工艺革新、装备升级、管理优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加快培育一批标杆性的智能制造企业。围绕中小微企业特点和需求,鼓励开发轻量化、易维护、低成本的解决方案,持续提高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长期来看,面向智能制造企业的发展需求,应着力完善高技能工人培养、使用、评价、激励、保障措施,打造高层次智能制造人才队伍,不断助力企业智能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