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会“把大陆芯片企业挤垮”?

歪道道
关注

搞垮中国芯?台积电估计自己都不信

4月26日,据报道,台积电将在内地投资28亿美元,基于南京的一家现有工厂新建生产线,新产能预计2023年中达到月产4万片的规模。

放在全球芯片产能不足的环境下,这本该是一则好消息,然而一位通信行业分析师撰文,台积电此举意在“把大陆芯片企业挤垮”,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他看来,“在南京扩产,台积电成功地避免了台湾的缺水、缺电问题,又避免了美国建厂的高成本、低效率,达到压制大陆芯片制造企业的效果,让大陆的芯片企业无法与之竞争”。

对台积电28nm成熟制程扩产动机的种种揣测,滋生了层出不穷的阴谋论,也使得舆论之中反对台积电南京扩产的声音愈演愈烈。

然而是好是坏,见仁见智。

顾当下,还是顾未来?

3月17日,中芯国际联手深圳政府开展项目发展与运营,据悉,中芯深圳项目将投入23.5亿美元,用于28nm及以上集成电路的扩产;

差不多同一时间,有消息称台积电计划在亚利桑那州建设6座5nm制程芯片厂,而根据最新消息显示,台积电正草拟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设全球最顶尖的3nm乃至2nm制程芯片厂;

再然后,台积电南京扩产28nm制程的消息传来;

两个月内台积电动作频繁,这很难不令外界浮想联翩,而且这边把5nm、3nm制程芯片的工厂建在美国,那边把看似对其不甚重要的“落后”制程抛之国内,直观上的偏向已经造成了一定的误解。而这个制程又恰好卡在国内能够量产的最高技术水平,很多人自然而然觉得台积电是跑来和中芯国际抢市场的。

台积电此举,将给国内芯片市场带来竞争压力,这毋庸置疑,所以,反对者认为台积电“包藏”祸心,意在打压中芯国际等大陆本土企业。这是站在国内芯片产业发展未来的角度思考。

搞垮中国芯?台积电估计自己都不信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全球芯片短缺带来的影响,已经从汽车产业蔓延到家电、游戏机、医疗及网络设备等各个领域,当下,这些领域的相关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芯片产能不足,而非芯片国产化。如果说为了顾及未来台积电带来的威胁,而不顾当下的需求,赶走台积电,这似乎也说不通。

据《电子时报》的报道,晶圆大厂联电将于7月1日再次调涨代工价,12英寸28nm报价约在1800美元,较第二季度1600美元调涨近2成。即使如此,像联发科这种大客户,几乎是不问价格、只求有产能。

全球及国内缺芯的现状,已经到了难以预估的程度,而最后的压力将更加集中在中小企业身上,毕竟当大客户优先包揽产能,众多没有议价能力的中小企业只能干等。

芯片短缺,其实也解释了为什么台积电在国内扩充产能,瞄准的却是对中芯国际至关重要的28nm制程。目前缺芯最严重的,不是手机、电脑、内存,而是很多人眼中使用28nm“落后”制程的物联网、电源管理、显示驱动、传感器等芯片。扩产28nm产能,可以说是当下代工厂的共同选择,而不单单只有台积电。

在缓解国内芯片产能不足之外,台积电是否还有别的“祸心”,我们不得而知,而且即使有,为了不确定的未来风险而忽视现实需求,畏惧于一个外来者,这是不是也把国内芯片产业想得过于脆弱了?

搞垮中芯国际?不太可能

在芯片代工领域内,如果让国内外厂商选择代工厂,他们首要考虑的确实是台积电不假,可是台积电的报价也是同行业最贵的,所以,对不同厂商来讲,台积电未必是最优选择,而这便给了台积电之外的代工厂生存空间。

可能也正是这个无奈的事实,让很多人看清了国内芯片代工企业与台积电在技术上的差距,他们担心一旦台积电有心打压竞争对手,我们将没有还手之力。

这未免有些过于悲观了。2020年,国内集成电路进口额达到3500.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2万亿元),同比大增14.6%,即使如此,产能依旧跟不上国内的需求增长,尤其是智能汽车、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产业在国内蓬勃发展,这些领域需要大量的芯片,而28nm以及28nm以上的成熟制程,主要就是用于物联网、电源管理、显示驱动、传感器等芯片。

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汉明的话说,按照目前的速度发展,再过几年中国产能和需求的差距至少相当于8个中芯国际现在的产能。

搞垮中国芯?台积电估计自己都不信

而这意味着什么?一家台积电吃不下这么大的市场,4万片的月产能也补不足国内巨大的产能缺口。只要这个缺口还在,中芯国际意欲扩张的28nm制程便留有生存的空间,打价格战也不会让台积电一家独大。更何况,台积电和中芯国际的客群差异极大,不是台积电一降价,客户就一溜烟儿跑了。

早在台积电之前,中芯国际已经走在扩产的前列。在深圳动工建设新工厂,28nm制程以上将扩产4万片,此外据了解,中芯北京厂、上海厂此后依然有计划大规模扩产,合计每月新开产能可能在10万片以上。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台积电扩大28nm制程的芯片产能,而中芯国际当前的主要营收仍来自55nm以上芯片,28nm制程贡献的营收实在很低。在中芯国际尚未成熟掌握和攻破28nm高端工艺,并把产能重点转移到28nm之前,台积电在南京扩大产能,并不足以给中芯国际带来致命的冲击,使其失去基本盘。

换句话说,即使退一万步讲,台积电真的要丧心病狂地在国内搞低价倾销,中芯国际靠着55nm以上芯片业务,也不至于会被直接搞垮。而且中芯国际毕竟已经掌握了28nm工艺,等到在这一“黄金”制程上逐步缩小与台积电的技术差距,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仍然会重新回到中芯国际身上。

国产芯片行业需要压力

国人对台积电的不解与埋怨由来已久,所以在这场针对台积电扩产的舆论中,反对的声音愈演愈烈。

2009年,中芯国际与台积电旷日持久的侵权诉讼终于落下帷幕,然而它付出的代价过于惨重,创始人张汝京辞职离去,台积电还获得了中芯国际8%的股份。据说,当时中芯国际与台积电在工艺制程上仅相差两年,大有一路高歌猛进,追赶台积电的势头。可是张汝京一离开,整个公司都乱了套。

不少人认为,台积电惧怕中芯国际,使了损招,才导致中芯国际与台积电的技术差距越拉越大。当然,这种臆测过于简单了,其实在张汝京离开前,中芯国际已经顺利拿到45nm产品的生产设备,如果当时能够快速重整旗鼓,差距不至于到了难以弥补的程度。

但是中芯国际并没有,他们正忙着争夺控制权。

张汝京在任时,为了谋求国产芯片的未来,不惜加大研发投入,加速扩张步伐,这使得中芯国际连续9年亏损。而在他离开后,股东和高层们一心夺权,似乎并不担心亏损的问题,其中端倪从其财报中可见。

从2011年开始,中芯国际的财报中,综合损益表的“其他经营收入净额”项下,时常会有数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的进项。当时就有外媒批评,中芯国际过于依赖政府补贴。

这段时间,中芯国际的竞争压力尤为松弛,股东们再也不担心亏损难题,台积电更是没把业务重点放在国内,2011年其营收只有4%的比例来自中国。

我国共经历了三次造芯运动,2014年,国务院印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各地政府纷纷响应。地方上对相关产业的落地和发展,几乎是有求必应,只要造芯片就给钱,光拿补贴就能拿到手软。只是,仅一年多时间,江苏、四川、湖北、贵州及陕西共有6个百亿级明星半导体项目相继停摆。

有网友认为,一味的补贴加保护只会让国内企业窝里斗,不思进取,反而不利于竞争力的提高,这不无道理。

比如通讯行业;2002年,华为押错CDMA95,放弃小灵通市场,连续的失误让公司在这一年出现了负增长,而次年美国市场上又逢当时的行业老大思科发难,一场知识产权诉讼再次绊住了华为的脚步。内忧外患之下,华为一致对外,每一场硬仗的背后都是竞争力和凝聚力的增长。

再比如新能源汽车,特斯拉进入中国之前,蔚来、小鹏、理想等,量产还没实现,就没事互撕一下,搞搞营销热度。而特斯拉进入国内后,犹如一条鲶鱼,彻底把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搅活了,一个个量产的消息接踵而至。

想实现芯片国产化,国产芯片紧追慢赶的同时,也需要竞争。

因此,对于台积电,放任其威胁,毫无防备不可,但夸大其威胁,草木皆兵也不可。如何利用台积电缓解产能压力、吸取人才,又或是彻底刺激国内芯片企业的竞争力,这才是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歪道道,互联网与科技圈新媒体。同名微信公众号:歪道道(daotmt)。本文为原创文章,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