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勃空间望远镜的继任者中,以被誉为“哈勃之母”的天文学家南希·罗曼命名的望远镜——罗曼望远镜——是最重要两个之一。它的主镜面的直径与哈勃相同,但它的视野是哈勃的第三代宽场照相机(WFC3)的红外拍摄模式的视野的大约200倍,是哈勃的高级巡天照相机(ACS)视野的大约100倍,并且成像质量不逊色于哈勃,因此被称为“100个哈勃”。它有什么“黑科技”,又有什么样的科学目标?本文带你走进罗曼空间望远镜的前世今生,领略它的强大
如果要评出当今世界上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天文望远镜,那一定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与欧洲航天局(ESA)拥有的哈勃空间望远镜(简称“哈勃”)。在过去30年的时间里,哈勃获得了海量的珍贵数据与美图,重塑了过去30年人类对宇宙万物与宇宙自身的认知。
但NASA并不满足于哈勃获得的成就。为了进一步破解宇宙万物的奥秘,NASA规划了多个未来的空间望远镜,其中与哈勃同类的主要有詹姆斯·韦伯(James Webb)空间望远镜(简称“韦伯”)与南希·格蕾斯·罗曼(Nancy Grace Roman)空间望远镜(简称“罗曼”)。
罗曼的艺术想象图 | 来源:Neil Gehrels, Kevin Grady
在之前的文章(参见《哈勃望远镜之母:空间天文学领域的“灭绝师太”》)中,我们介绍了“哈勃之母”南希·格蕾斯·罗曼(Nancy Grace Roman,1925-2018)的生平与成就。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以她来命名的空间望远镜的前世今生,它上面的仪器、它的科学目标与其他一些重要信息。
罗曼的前世:锁眼-11号卫星的黑科技
罗曼的故事要从锁眼-11号(KH-11)卫星说起。
锁眼系列卫星是美国侦察局(NRO)研制的侦查卫星,其功能就是拍摄地面上的军事目标,因此它们本质上是空间望远镜,只是它们是在太空中对着地面拍照,而不是对着星空拍照。
锁眼系列卫星的每一代都有多个同款卫星。在这个系列中,1976年12月19日由大力神III-D(Titan III-D)火箭送上太空的第一颗锁眼-11号卫星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它是世界上最早采用电荷耦合器件(CCD)替代传统底片并用无线电信号传输数据到地面的航天器。
锁眼-11号结构的艺术想象图,图中分别标出了推进器(Thruster)、航天电子设备(Avionics)、高分辨率相机(High-Resolution Camera)、中继天线(Relay Antenna)、燃料箱(Fuel Tank)、主镜面(Primary Mirror)与副镜(Secondary Mirror) | 来源:Trendsbuzz.com
这个模式直接影响了此后哈勃的设计:设计专家们一度想让哈勃带一个底片箱升空,用完底片后让宇航员上去更换——如果是这样,现在哈勃的海量精美照片是别指望了。锁眼-11号改变了这一切。锁眼-11号卫星成功使用CCD拍照与无线电数据传输模式后,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在设计“宽场与行星照相机(WFPC)”时也采用了CCD成像模式与无线传输模式。
1993年,由航天飞机送上太空的宇航员在太空中取出哈勃上面的WFPC | 来源:NASA
锁眼-11号卫星的主镜面的口径是2.4米,与哈勃主镜面的口径一样。这绝不是巧合。
当年NASA设想的大型空间望远镜(即后来的哈勃)的口径为3米,后来因为预算太高而被卡了。为降低预算,NASA经过评估,最后决定将望远镜的口径减小到2.4米。
为什么要降低到2.4米?因为锁眼-11号的主镜面口径是2.4米,容纳这个主镜面的飞船系统是由洛克希德(Lockheed)公司根据这个尺寸定制。如果哈勃采用2.4米的主镜面,洛克希德公司就可以直接制造容纳这么大的镜面的飞船。如果用其他尺寸,洛克希德就要重新设计不同尺寸的飞船后再制造,而这将推高预算。这使得哈勃的主镜面口径最终被定为2.4米。
此前网上有人说哈勃的主镜面是当年锁眼-11号不用的主镜面,这是错误的说法。哈勃的主镜面是由柏尔金-埃尔默(Perkin-Elmer)公司磨制的,而锁眼-11号的主镜面由埃克斯利斯(Exelis)公司制造。此外,锁眼卫星的镜面磨得深,而哈勃的镜面磨得浅得多。
尽管主镜面来源不同,但哈勃太空船系统、CCD拍照、无线电数据传输模式(包括数据中继卫星的使用)甚至总重量都与锁眼-11号高度相似。
2009年,维修之后被重新放回太空的哈勃 | 来源:NASA
随着技术的发展,NRO发展出更强更大的主镜面,有两个2.4米的主镜面还没被使用就被判定为“落伍”,然后就被搁在无尘室内,每个月消耗10万美元的保管费。作为对比,当年哈勃放在无尘室时每月消耗600万美元的保管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