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争第一,就是在混”,一路从基层摸爬滚打的谭旭光,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1977年,不满17岁的谭旭光一头扎进了潍柴的产品实验室,当时身在基层的他很难想到,多年以后,自己成了集团掌门人,潍柴动力已市值千亿,在中国商用车领域举足轻重。
目前,潍柴动力在重卡发动机市场占有率已位居第一。在多缸柴油机市场,2019年其市占率达17.1%,第二名玉柴集团的市占率仅有9.8%。
2007年,潍柴动力在深交所上市,彼时净资产仅为94.1亿元,2019年底已达697.8亿元,12年间翻了7.4倍。近三年时间内,潍柴股价也翻了3.6倍,市值翻了近5倍。
“我们就是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事,干别人没干过的事。”在谭旭光的大胆带领下,潍柴这家1953年的企业在时代变化中依然发展强劲。
01、收购“无名小卒”
2002年,潍柴动力由潍柴控股集团联合海内外投资者联合成立,2004年在港股上市,谭旭光开启了全球化资金的重要道路。
如今,潍柴产品已打入了欧洲、北美、亚洲的110多个国家,离不开其多年来的海内外兼并与收购。
这一切始于15年前的那场收购。
2005年,刚在港股上市不久的潍柴,便以10.2亿元的价格收购了湘火炬。当时看似的巨额收购,却让潍柴动力至今从中受益颇丰。
湘火炬旗下拥有陕重汽(生产重卡整车),株洲湘火炬(生产发动机火花塞),法士特(生产变速器)和汉德车桥。这让潍柴一举获得了富含重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豪华大礼包”。
当时陕重汽不过是个“无名小卒”。
2005年,陕重汽年销量仅为1.4万辆,到了2019年,其销量为17.7万辆,行业排名第四,保持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增长率,市占率多年稳定在15%。如今,陕重汽已是各大重卡企业“眼热”对手。
有了陕重汽的加持,潍柴的产品便有了重要支撑。如今潍柴约26%的发动机销量均由陕重汽带动。
收购陕重汽三年后,潍柴迎来了自己一次重大的机遇。
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家发起了四万亿刺激经济计划,房地产行业飞速发展,重卡则是其最重要的生产工具。重卡销量在2010年达到顶峰,年销量首次突破百万,增速高达57.8%。
谭旭光抓住了此次机遇,结合了潍柴与陕重汽的双重优势,潍柴当年营收同比增长78.1%,首次突破600亿大关,净利润更是翻了一倍多。这一年的“好机遇”为潍柴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潮起潮落,2010年左右的重卡提前透支了部分未来需求。自2011年开始,重卡基本呈现回落趋势。房地产红利之后,潍柴营收与利润开始走跌。
02、当物流撞上电商
重卡市场的失势,倒逼潍柴开始探索新的方向。
这一次,潍柴瞄准的是物流领域。谭旭光意识到中国物流运输设备上的不足,开始了“师夷长技以自强”之路。
2012年,潍柴动力以7.3亿的价格收购了德国叉车巨头——凯傲。实际上,潍柴动力看上的是凯傲旗下的林德液压。工程机械行业流行这样一句话,“得液压件者得天下”,潍柴动力由此拥有了先进的液压技术,派出了研发人员与林德携手,将高性能的液压产品以更低的成本进行生产。
正当其在物流领域取得进展之时,潍柴又迎来了一场“意外”的春风。
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物流行业因此迎来一波“鸟语花香”,需求阵地开始从工程机械行业转移至快递物流行业。
幸运的是,重卡也有了新的“用武之地”。同年,重卡销量由跌转涨,同比增长22.2%。
到了2016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又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突破23万亿元。2017年重卡销量同比增长53.4%,第二次破百万辆,并且从此开始连续稳定在110万辆以上。2019年,在整体车市寒冬的背景下,重卡销量再创新高,累计销售117.4万辆。
纵观潍柴历年发展,2013年和2016年绝对是潍柴关键的两年:分别实现了将营收和净利增速由负到正的转变。2017年,潍柴营收突破1500亿元,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搭上了重卡的高速列车,潍柴奠定了自身的基础。
最惨的则是2012和2015年,潍柴的归母净利润降幅分别达到46.6%和72.3%。如此过山车式的净利波动增加了潍柴潜在风险,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潍柴目前较低的估值。
为强化物流领域的优势地位,潍柴尝试向智能物流转变。
收购凯傲的五年后,潍柴通过子公司凯傲收购自动化物流公司——德马泰克。随着潍柴与德马泰克的研发联手,潍柴智能物流系统上线,其物流作业效率提升30%,节约了100人左右的人力成本。
2019年,潍柴的智能物流营收达670亿元,占比高达38.4%,成重要的支撑业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