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的中国钢铁工业,全自动化的轧钢生产线没有几条。尤其是地方钢铁企业,几乎清一色的半机械化,火龙飞窜的轧钢车间,总有手舞钢钳的工人和火红的钢锭绞在一起。
这是令国人骄傲的时代。工业制造撑起了中国大国崛起的半个脊梁,推动着这个古老的民族一步一步走出新姿态。
但一个微不可查的趋势是,国之重器尽管在历史中被赋予了浓墨重彩的注解,在互联网数据时代的当下其前进的步伐却被无限放慢,数据化、智能化成了横亘在工业制造领域的一堵围墙。
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时代与个体相接相连。不经意间,这个问题的答案正在慢慢展开。
工业制造的「数字围墙」
数字化一直是工业制造领域绕不开的一道围墙。
不难看出,和动辄千亿级别数据的出行、电商、零售等行业相比,我国工业制造领域的数字化进程一直缓慢,一如背着重重的壳的蜗牛,拼接在互联网时代的只剩下被忽略的慢动作。
就本质而言,一个颇为重要的因素是在整个工业生产制造场景中,供应链的运转始终不够通畅,工业品长尾商品多、非标品种类多带来的价格不透明、质量参差不齐等原生问题长期存在。
传统模式的对立面是智能模式,传统模式有多需要改进,智能供应链的市场盘面也就有多大。
一组数据为证:根据2018年12月18日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研究院正式发布的《中国企业电商化采购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8年国内企业电商化采购市场规模约为3600亿元,同比增速达80%,到“十三五”末期市场规模将超过万亿元。
这还不是全部,采购仅是工业制造领域的其中一环。据了解,在工业制造业领域的传统模式下,一家大型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动辄牵涉数10万级SKU,需要对接的供应商多达几千家,供应链管理“负担过重”、流程环节过多成为企业在供应链品质管理方面发展的桎梏。
可以理解为,和颇为轻便的零售等行业相比,工业制造领域具有较长且冗杂的中间环节,供应链管理本身就具备一定的难度,上下游对接流程不够通畅,很难自发以互联网为工具进行“从里到外”的改造,对整个链条进行数据升级,进而完成供应链的顺畅流转。
9月17日,第21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上海开幕,京东工业品对外展示了其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最新成果——智能工业物联网产业平台解决方案,与之同步的其它企业围绕工业领域的物联网创新探索数字化应用也纷纷登台亮相。“工业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亟需用技术实现一场‘内外兼修’的流程再造。”在3月28日京东工业品战略发布会上,京东集团副总裁、企业业务事业部总裁宋春正曾表示。
事实确实如此。改变的发生点不仅仅要在外部上下游供应链对象的管理,更要深入内部,对各个环节进行优化升级。
显然,要想跑得快,一场“改头换面”的手术势在必行。
打造物联网工厂「新形态」
2000多款产品,5.7亿次服务数据。这是京东智能工业物联网产业平台解决方案给出的两组数据。
这正是这个解决方案的抓手所在。
将自身的IoT技术能力和数据方面积累进行排列组合,同时依托于在企业服务市场的经验、资源和技术,便构成了京东首个智能工业物联网产业平台解决方案。
“京东工业品提供的智能工业物联网产业平台解决方案,是在当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激发工业互联网乘数效应的有益尝试。”宋春正在大会现场表示。
以炼钢厂为例,京东智能工业物联网产业平台能够依托设备连接、设备管理的核心技术,在焦化、烧结、炼铁、炼钢、轧钢、仓储运输等核心生产环节中实现设备快速接入,将生产环节中每一个部件的工作数据进行记录、收集、汇总并高效分析,实现厂区单点设备及整个厂区设备管理、监控、预警等功能。
同时,依托全链条的IoT设备,企业更能完成精准数据的采集,从数据层面把控生产,真正实现工业制造的数据化、智能化。
这也就意味着,京东智能工业物联网产业平台为工业制造企业提供了一层生产上的“润滑剂”和“避雨符”。一方面可以将各个生产环节用统一的IoT端口串联,实现数据从头至尾的流转、收集、汇总,形成融合互通的产业生态;另一方面面对任何突发状况,平台都可以通过数据进行总控,有条不紊的依次推进,保障整个供应链运转顺畅,实现效率和成本的最大化。
这是物联网工厂的“新形态”——以全链条的IoT设备打底,通过统一的数据管理进行供应链端的管控调整,以数字化、智能化的模式完善整个生产制造环节,真正完成工业制造领域的瘦身。
不可置否,这是工业互联网落地独特的“京东模式”。
「乘数效应」背后的数字生态
但这并不是“京东模式”的全部。
如果将硬件比作是构筑工业制造领域数字化的“水电煤”,那么基于平台本身的上下游生态链接便是这项工程的粘连剂。
“以往工业品的服务并不能标准化呈现,服务流程、服务标准、服务内容都需要线下沟通。而京东工业品则希望携手合作伙伴打造标准化、数字化和场景化的服务与技术支撑体系,通过提供标准化的服务产品实现整个服务过程的数字化和“商品+服务”线上采购线下履约协同一体化。”京东零售集团企业业务事业部工业品业务总经理丁德明表示。
就当下而言,不少工业品头部品牌都在发力数字化服务,但却大都集中在自身业务的细分场景内,并未从全链路的角度审视整个行业的发展,这也就导致了尽管部分场景下数字化模式已成型,但拼接组合却成了更大的问题。
这却正是京东工业品的优势所在。
依托于京东智能工业物联网产业平台和iSRM智能采购系统,京东工业品已经成为覆盖供应链管理上、中、下游的管理行为数字化及资源服务一体化的平台,能够辅助企业高效完成上下游资源的对接和管理,提升企业管理效能。
从某种角度来看,也确实如此。单个环节的发展并不能带动整体的跃进,唯有将各个部分进行有效的拼接组合,才能提升行业的整体水平。据了解,截止目前,京东工业品整合京东全球六大运配网打造的工品链和整合社会三方仓配网打造的共享链已正式上线,可供企业客户根据需求自由点选。
“选择与京东工业品合作,正看中京东在工业互联网所拥有的完善布局和优势资源。”菲尼克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电商业务总监王言海说道。
据了解,截至目前京东平台活跃企业客户数超七百万家,大型集团企业客户超5000家,覆盖85%的世界500强企业。
指挥协同,全链路化服务,再配上这一组组亮眼的数字,共同构成了京东工业品纵览全局的底气。
工业互联网的新愿景
显然,在这场工业制造数字化攻坚战中,京东工业品正在赋予自己新的定位。
但不可忽略的一个事实是,自推出之初,它的角色定位就是工业制造数字化底层框架的构筑者。
其实早在今年3月份的京东工业品战略发布会上,京东iSRM智能采购管理平台就被正式推出。
即在整个采购过程中,各种信息全程可见。如供应商能随时查看销售情况以了解终端客户;采购人员能随时调阅采购、物流、商品溯源和质量信息,通过对比,发现具有伙伴意识的供应商。真正做到了智能采购平台可视化,切实提高企业应用时的便利性。
但就当下而言,京东工业品显然更新了自己的定位。依托智能工业物联网产业平台的解决方案,京东工业品已经不仅仅将自己局限在采购端,其已经将自身深度放置于整个工业制造的产业链中。
不难看出,从“端数据”到“云处理”,再到产业链多维融合的立体架构,京东工业品已经不再仅仅发挥着一个平台的作用,它正在不断沉淀着自身的能力,构建着工业互联网下的整个行业的智能架构。
詹姆斯·柯林斯在《基业长青》一书中曾写到,「在一个高瞻远瞩的公司里面,唯一不变的是核心理念,所有的表象,包括战术、政策,都是可以改变和演进的。」
决心不变,初心不改。从这个角度看,工业互联网数字化不断迭代的新愿景,更将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