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技术的创新研发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研发变现实力无疑也成为衡量企业后发潜力的风向标之一,更是企业不断加高加厚公司护城河的有效法宝。
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实现按需定制和产业化落地的超材料企业,光启技术(9.90 +3.45%,诊股)在国防装备研发上的投入一直不余遗力, 2019年上半年研发投入超4千万,是同期净利润的80%。
与其他财大气粗的企业相比自然是无法匹敌,但是光启在研发投入上的“绝对阔气”,是创新企业共有的DNA,也是他们迈向行业领先的绝对魄力之一。
“知本”变资本 研发步入收获期
企业研发的比拼并非以单纯的投入而论,研发的效用同样不容忽视。深挖光启技术2017年的年报,可以查阅到该公司曾经披露,“报告期内,光启尖端超材料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主要以定型批产前的研发为主,光启尖端接受客户委托,与其签订研发合同,并获得相应的研发收入”。(注,光启尖端为光启技术旗下全资子公司)
也就是说,从研发阶段开始,光启技术就已经掌握未来业绩的主动权。随着研发项目所对应的国防装备产品逐渐定型,光启技术也便顺势而为拿下该产品的批量生产需求,收入构成也由“研发收入”升级至“产品销售收入”。
通过比对近三年年报,也可以发现,光启技术超材料已进入产业规模化落地阶段,在超材料业务上的产品销售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在2017年为2.30%,2018年为7.50%,而2019年上半年更大增为27.67%,同比增加328.7%。
纸面数据的上升,落实到具体的订单上,更加能凸显光启超材料的市场竞争力。今年1月至今,光启技术共对外公告6份超材料国防装备订单合同,总额已达1.35亿元。
且对于第三季度的业绩,光启技术也在2019年半年报中表示了积极乐观,公告显示,对于2019 年 1-9 月预计的经营业绩情况为“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变动幅度为100%~15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变动区间为6608.86万元~8261.08万元。
超材料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可应用于通信、医学、国防、航天航空、遥感等诸多领域。从目前全球超材料的商业化进程来看,行业发展虽处于初期,但前景广阔。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一份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超材料产业规模在3亿美元左右,预计在2021年达到10亿美元,在2025年达到41亿美元。
为了筹备未来更广阔的市场需求,光启技术于今年年初公告,投建顺德产业基地、沈阳光启尖端装备产业园项目,用以扩充现有超材料国防装备供应能力和提升市场需求响应速度。
专利变红利 专利走在全球前列
在超材料出现之前,人类使用的各类功能材料均源自对天然材料所既有的性质进行改进,其潜在的利用空间趋于极限,难以再有实质性的提升。
超材料作为具有人工设计的结构并呈现出天然材料所不具备的超常性能,为诸多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成为各国政府、学术界、产业界关注的重点领域。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拥有着全球最多的超材料技术专利,达到4718件,超过美国、日本等传统材料强国。
其中,光启一家独大,显示出了绝对实力。
截至2018年底,深圳光启创新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拥有的超材料专利数量超过2900件,占比分别达38.59%、26.69%;深圳光启尖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也位列前十,其余则被电子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大学机构占据。
(资料来源:SooPAT)
专利技术的领先,源于光启对研发和实验的重视。成立9年来,光启不断深化超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建设了完整的研发体系及平台,包括以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为代表的新型研发机构,超材料电磁调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多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及各地在建的创新中心等。其中,国家科技部依托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建设的超材料电磁调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唯一一个超材料技术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样依托高等理工研究院,光启建立了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13个省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确保了源头创新技术的持续开发能力。
对光启来说,随着超材料产能进一步强化持续性、规模化发展的能力,量产瓶颈将得到有效突破,市场空间打开,公司已进入到享受创新红利的阶段,而这很大得益于光启过去多年持续坚持在超材料领域的研发投入,也印证了业界对光启技术的期待:让梦想不再“隐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