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问过苹果 CEO 库克,苹果选择中国代工厂,是否仅仅因为中国人工成本低?库克回应道:“是因为中国的人才和技术。”
事实上,在全球范围内,苹果的组装工厂一共有 18 家,其中 15 个位于中国,1 家位于美国,1 家位于巴西,1 家位于爱尔兰。其中,位于中国与巴西的工厂负责组装生产 iPhone、iPad、iWatch 以及 MacBook 等,位于爱尔兰的工厂负责组装生产 iMac ,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的工厂负责组装生产绰号“垃圾桶”的 Mac pro 。
上个月,苹果发布新一代 Mac pro ,用于取代前一代的“垃圾桶”。关于两代产品的差异,小黑此前在《最强苹果电脑诞生!7.7 万起售,这次我不敢说买买买》有过介绍。苹果此番对新一代 Mac pro 期望颇深,从里到外做了全方面的改变。伴随着改变的发生,新一代 Mac pro 的产品供应链也随着变动。近日,根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苹果正计划将新一代 Mac Pro 的生产线从美国转移到中国,以便节省零部件发货成本。
乔布斯失败的尝试
据说,这次苹果公司在中国找到的代工厂商是广达电脑,厂址设在上海周边。在如今波澜诡谲的中美局势中,苹果不顾本国的政治压力,也要把美国最后一条生产线搬到中国,主要原因还是美国的制造业环境,越发不能满足苹果电脑的生产要求。
早在上世界 80 年代,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有过完全美国自主生产苹果电脑的念头。当时。戴尔、惠普等主要电脑厂商都在逐渐将本土的电脑生产线迁往亚太地区。然而,乔布斯坚持认为软件开发必须和硬件生产紧密结合。于是,苹果非但没有关闭苹果工厂,反而在加州、德州、科罗拉多州等地开设新工厂。
众所周知,乔布斯是罕见的天才,然而天才的决策并不是 100% 正确。1983 年,苹果第一座生产麦金塔( Macintosh,即 Mac 的前身)个人电脑在加州苹果总部对面落成。工厂的装潢风格为一如既往的苹果极简风格,整座工厂高度自动化,被乔布斯誉为零缺陷的工厂。
不过,这座号称“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并不成功。由于过于强调自动化,实际操作人员远少于其他工厂,生产线上的零部件时常从传送带上掉落。加上半导体芯片封装工艺等劳动力密集型组装产线,已逐渐转移到亚太诸国,苹果越来越难找到有经验的工人,一直没能实现预想之中的产量。最终,这座工厂在 1992 年关闭。
乔布斯的失败并不是个偶然。随着全球化发展,半导体产业迎来无可阻挡的产业分工浪潮,台积电、富士康等代工厂也顺势而起,为众多美国科技公司的提供坚实可靠的代工服务。加州麦金塔工厂的失败后,乔布斯充分吸取了教训,1997 年他重回苹果,第二年就聘请库克担任苹果全球运营高级副总裁,负责在全球寻找代工厂,打造苹果全球制造供应链。
螺丝钉效应
来苹果之前,库克在 IBM 与康柏公司负责供应链事务。来到苹果后,库克完美地完成了乔布斯交给他的任务。在他的努力下,苹果的供应链遍布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十余家组装工厂每天将从各个供应链企业提供的零部件组装成完整的 iPhone、iPad、iWatch 以及 MacBook 等,最终销往世界各地。
如今,在苹果的全球供应链体系中,来自东亚地区的供应商占比已超过 70%,在这样的背景下,将组装环节放在中国,放在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都很近的上海,显然是最符合苹果公司利益的选择。只有在中国,大到 CPU、屏幕显示面板、摄像头模组、PCB 线路板、天线,小到螺丝钉,都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无限量供应。
7 年前,纽约时报提到一个故事。当时,苹果宣布要在德州奥斯汀制造和组装上一代 Mac Pro。由于涉及改变,Mac Pro 需要一种新型的特殊螺丝钉。这种螺丝钉在中国可以得到无限量的供应,然而苹果找到的美国供应商是家仅有 20 人的小工厂,一天仅能生产一千颗螺丝钉。正因为如此,当年 Mac Pro 发布初期一直供货困难,市场上一机难求。后来,苹果还是选择从中国进口这种螺丝钉,才彻底解决供货问题。
从这个螺丝钉的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出,苹果为什么坚持要将美国最后一条生产线搬到中国了。因为中国不仅可以供应大量的廉价工人,周边配套的产业链也相当成熟。京东方有显示面板、声学模组有歌尔声学,摄像头模组有欧菲光,玻璃盖板有蓝思科技,线性马达有金龙机电,WiFi 模组有环旭电子,这些公司加在一起,构成了中国制造难以替代的优势。再加上,台积电、三星、LGD、JDI 这些日韩供应链企业近在眼前,苹果可以极大的降低零部件运输成本。因而,即使面临 25% 的额外关税,综合制造成本仍然是中国优于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