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云如今正日益成为一种常态和标准。人们可能会想到这与多云提供的好处有关:避免锁定的能力,混合和匹配的能力,具有显著竞争力的定价,或缺乏单一故障点。这是一个合理的假设,但事实并非如此。
大多数企业通常都不会深思熟虑、有目的地决定采用多云技术。他们也许并没有被这些好处所说服,但最终会无意中使用多云。
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业务部门经常由于IT部门的服务交付缓慢而从云计算供应商处购买服务,而无需IT部门的参与。一些企业在几年前采用了不同的云计算供应商的服务,从而实现了多云部署。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回顾性地证明企业这一立场是“战略”而不是“意外”。
无论是否有意,企业还应该意识到,对一些公司来说,多云战略往往是一种错误的经济,其所获得的收益可能要比多云带来的复杂性和成本要少得多。
1.复制和碎片化
多云方法的一个显著缺点是数据、服务、技能的重复和碎片化。这导致存储和数据传输的操作成本更高。多云环境使得很难跟踪正在运行的应用程序和数据的位置,以及导致每天所花费的成本,此外,还会导致合规性问题。当企业决定迁移数据时,需要考虑数据出口费用。
管理多云环境通常会导致妥协并增加成本。通常,云计算供应商中的原生工具可以满足大多数要求,但是一旦企业选择多云模型,他们就需要购买第三方工具,这些工具通常不像云原生工具那样功能丰富,并且成本更高。或者组织可能会坚持使用多种云原生管理工具,这会导致策略中的碎片化和不一致,并且缺乏合规性报告的单一真实来源。
此外,每个云平台都有自己的变量集,使其优化成为真正的挑战,例如计费系统、定价模型、实例/虚拟机大小差异、数据出口费用等,这将使预算和成本控制更加复杂。
即使存储和应用程序蔓延问题以某种方式解决,多云企业仍然需要在网络连接、防火墙等方面进行多次投资,因此复制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无论企业如何管理环境,其云计算账单将会增加,因为使用量会在多个提供商之间分配,因此批量折扣会大幅减少。
2.人力资本
另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是,管理这一切的人员效率比较低下。多云的多样性意味着通常采用公共云的员工必须与许多人打交道。
而这通常意味着需要二者选一:或者专业知识更加分散,企业必须花费额外的时间和资源来提升这些不同领域的员工技能水平,或者团队必须分开几个小组,才能各自专注于一个特定的云平台,并尽量减少交叉。这两者都不是特别可取。
简而言之,需要管理的云平台越多,就必须开发和维护更多的内部技术技能。但问题是,大多数公司通常没有跨云平台管理基础设施的技能,更不用说采用跨云平台提供商的容器应用程序。
3.没有充分利用公共云解决方案
如果企业想使用多云,互操作性是关键。企业应该避免需要重新配置应用程序的情况,以及任何功能差异。不幸的是,要实现这一点,企业必须求助于平台之间的共同点。
标准化是有限的。组织通常最终运行虚拟机和容器化应用程序,而不是真正释放公共云的真正力量,即公共内部的本地服务。
鉴于这三个问题,多云是一个良好的策略吗?答案完全取决于企业想要达到的目标。企业有什么愿望?为什么要迁移到云端?如果要提高灵活性、全球覆盖范围和访问新的服务,那么企业可以使用一个或多个云服务来完全做到这一点。
通常情况下,多云在大型组织中最有效,在这些组织中,拥有能够设计、测试、构建、发布和支持自己的解决方案和服务的自治单元。这使得这些部门能够与最适合他们的云计算供应商和工具一起工作,并允许他们保持专业化。
一种不太常见的方法是通过云平台来看待这一点,例如在一个平台应用IaaS,在另一个云平台存储数据。同样,其缺点是云计算供应商之间的数据出口迁移。
如果企业发现其业务分布在多个云服务中,不要为此担心。这并不会使事情变得无法管理,但是,企业需要制定一个明确的策略以确保其释放多云的价值。
虽然可以让各个业务部门或团队决定使用哪种公共云,但企业需要确保其最终不会在未来的日子里使用基础设施,并使其更加复杂、重复且难以纠正。
更可行的方法是为一个公共云创建另一个公共云的首选项。在整个业务中,应该将一个云平台作为主要的默认云计算服务,而另一个作为辅助云系统。只有在有明确的业务案例时才能使用这个辅助云。也许有些自定义应用程序是基于云计算技术构建的,并且在将它们重新编码到新平台时几乎没有投资回报。
选择哪种公共云显然取决于企业之间以及每个企业的亲和力,还有现有的关系和内部技能。而每个云计算提供商如何与企业互动,并在此过程中为企业提供支持将是决定性因素。
因此,总而言之,用美国经济学家和商业战略家Michael Porter的话来说,“战略的本质是选择不做什么”。IT部门也应该遵守这条规则。
在某些情况下,多云可以很好地工作。但总的来说,企业成功的云计算战略是做出艰难的选择和权衡,并选择某些云平台而不是其他云平台。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企业都会选择公共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