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机工程学发展概况
人机工程学作为一门科学,其建立和发展仅60余年。但是人类自觉地采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人机关系则有百余年历史。1.萌芽时期(19世纪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工业革命促使工厂规模扩大,机械化普遍推广,但劳动生产率却没有相应提高。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原理,认为要选用最适合的劳动工具,要用合理的操作法,并使其标准化;要制定出劳动时间的定额,并提倡按标准操作法来培训工人等。这是人机工程学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2.初兴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使用了飞机、潜艇、无线电通信等现代化装备,对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而重视兵员的选拔和训练,使人去适应已定型的机器装备的需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纷纷成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研究发现,生产效率的升降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情绪(士气);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因素,除了物质利益、工作条件外,还有社会的和心理的因素。到20世纪50年代,人际关系学说已成为当时企业界占支配地位的思想理论。3.成熟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复杂的高性能的武器装备,由于设计不符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即使经过严格选拔和训练的人员也难以适应,并经常发生事故,从而促使人们在人机匹配的研究方向,从过去的由人适应机、转向使机适合于人的研究。这是人机工程学发展的又一个转折。在此期间,心理学与工程技术互相渗透,系统的设计成果丰硕。许多学者出版了有关人机工程学专著,并将人机工程学的研究成果整理成汇编、手册或规范,广泛应用于工程技术设计之中,尤其是有关显示器、控制器设计中的人的因素的研究,取得显著的成效。各国纷纷成立有关人机工程学研究学术团体或学会,1959 年,国际人类工效学学会(IEA)正式成立,进一步推动了人机工程学的发展。这标志着人机工程学已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4.新的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之后)人机工程学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宽广,人机工程学已渗透至各个行业以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人机工程学各个分支学科不断涌现,如航空航天、交通、建筑、农业、林业、服装、VDT等人机工程学。人机工程学的应用,不仅在产品上能满足人类的要求,而且使人类在操作机器设备的过程中也能获得一定的满足,进一步促进人类能较安全、舒适地工作,且不断地提高工作效率。对人机系统中人的因素的深入研究,不仅给人机工程学带来了新源泉,而且促进了管理工效学、安全工效学的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人机信息交换发展为人—计算机对话的形式,人的作用已由操纵者转变为以监控为主,各种专家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将逐渐广泛应用。这些均给人机工程学的发展添加新的内容和课题。1975 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了人类工效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159),标志着人机工程学的应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5.人机工程学在我国的发展人机工程学在我国起步较晚,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虽然在铁道、航空、航天等部门做过一些试验性研究工作,但作为一门学科,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才正确立起来,并获得蓬勃发展。1980年,成立的全国人类工效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与ISO/TC 159对口),规划和组织人类工效学国家标准和专业标准的制定、修订,促进了我国人机工程学的发展。与此同时,国内的一些大学、研究所建立了工业心理学、人类工效学(或人机工程学)专业和相应研究机构,招收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生;心理、航空、机械工程等学会分别成立了有关工业心理、人机工程等专业委员会,人机工程学的科研队伍不断扩大。1988年,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CES)成立,并于1992年被国际人类工效学学会接纳为正式成员,标志着我国的人机工程学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