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2019年,工业企业盈利状况转弱可能拖累制造业投资增速。”农业银行在其2018年年报中对今年经济形势展望时作出如此结论。
日前,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开展的今年首次调研也聚焦于“优化金融生态 畅通制造业融资渠道”的主题。从调研过程看,从去年起,银行就加强了对制造业的贷款审批力度,有企业家直陈现在银行贷款还需要妻子和孩子的签字,央行系统相关人员则算账称制造业企业贷款成本高达12%左右。
财联社记者梳理四大行2018年财报发现,去年全年四大行首次同时缩减了对制造业的贷款,合计达2300多亿元,制造业贷款占全部贷款比例再次降低。而缩减背后,一方面与制造业发展形势相关,另一方面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导向有关。
四大行制造业贷款余额减少2300多亿
一直以来,制造业贷款是银行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在经济下行压力,各大银行开始逐步减少对制造业的贷款。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2017年四大行的制造业贷款占全部贷款比例就开始同时降低,不过从制造业贷款余额看仅工商银行有所减少,其他三大行仍有所增加。2018年四大行制造业贷款占全部贷款比例再次降低,同时制造业贷款余额也同时减少,合计超过2300亿元。
截至2018年末,中国银行内地制造业贷款占全部贷款比例从15.98%降至13.98%,余额从13712.46亿元减少至12965.09亿元;农业银行制造业贷款占公司类贷款比例从20.2%降至18.3%,余额从12415.37亿元减少至11956.69亿元;工商银行内地制造业贷款占公司类贷款比例从18.6%降至17.4%,余额从14092.06亿元减少至13854.63亿元;建设银行制造业贷款占全部贷款比例从9.13%降至7.92%,余额从11783.73亿元减少至10923.69亿元。
农业银行在年报中表示,2018年该行制造业贷款在全部行业贷款中所占比例下降最多。
“在经济下行趋势下,制造业企业经营环境恶化,部分企业无法偿还贷款,银行从风险考虑减少对制造业贷款也无可厚非,”银行业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
事实上,从不良率看,银行贷款中制造业不良率一直高居不下,且在2018年继续大幅上升。其中,农业银行不良率由5.70%升至6.02%,工商银行由4.80%升至5.76%,建设银行不良率由6.36%升至7.27%,均是排在批发和零售业之后不良率第二高的行业。
“制造业不良贷款增加主要是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理念以及产能严重过剩领域部分企业经营情况下滑,贷款出现违约,”工商银行在年报中解释称。
企业建立财务制度做足增信
目前制造业企业从银行贷款有多难,从全国政协经济委员日前在广西的调研可见一斑。
在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柳州,不少企业主在与调研组座谈时反映,他们正常的融资需求,被要求多重信用担保,其中最令他们难以接受的是,企业融资,不仅企业主个人身家都拿去做了抵押,就连家中的太太和年满18周岁的孩子,也要在贷款合同上签字,否则银行的“脸色”就不那么好瞧了。
“制造业企业融资难主要的问题集中在期限错配和渠道窄上,能拿到的贷款很多是一年期的,最多才三年。但这里面抽贷、倒贷一年来一次,一次就是三四个月,有很多企业没‘死’在经营上,而是‘死’在了过桥上。”一位企业家直陈。
对于制造业贷款利率,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的人员算了一笔账,“制造业企业贷款,其实利率并不高,但融资担保、评估、过桥等费用叠加,就把综合成本推上去了。比如一笔贷款利率5%,担保费需要2%,再加上抵押物监管费和2%左右的过桥费,成本最后能达到12%,甚至更高。”
2018年四大行缩减对的制造业贷款,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同时提到了“高质量发展”这个关键词,而从此次调研目的来看,也是希望能够在地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优化金融生态。
在调研时,调研组组长尚福林并没有简单要求银行业机构要加大对制造业的贷款投向,而是从长效机制出发,“短期内,我们可以不看报表看水表,不看产品看人品,但长期来看,银行还是要看企业财务报表的。当然,解决信息不对称还需要搭建一个平台,这个平台搭建好,对于解决企业融资难是有好处的。”
调研中,调研组成员周延礼、杨成长、屠光绍等都表达了类似观点,“推动企业建立规范的企业财务制度”“政府和金融机构为企业增信方面做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