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云成本:企业需要了解的内容

企业网 中字

由于业务敏捷性和市场竞争,企业面临着将业务迁移到云平台以及快速迁移的压力。但重要的是,无论他们面临多大的数字中断风险,都要花费时间创建和实施他们的云计算战略。

毕竟,一些企业可能做出的错误决定(例如所使用云计算提供商的云服务或应该将多少业务转移到云平台)代价会非常高昂,并且在以后很难补救。此外,还有一些决策是基于对云计算经济学的误解。

虽然一些企业和管理人员可能认为采用云计算很昂贵,但通常不会在成本评估中进行比较。

许多企业管理人员表示使用自己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成本更低,但他们通常没有考虑应用程序生命周期内的总拥有成本。因此,开发人员和管理人员需要考虑的不是单独的硬件和软件,而是整个应用程序在其使用寿命中的整体。

企业内部部署的数据中心运行硬件的成本似乎很低,但其成本不仅仅是硬件,还包括系统管理、基础设施、维护、许可、电源、冷却和其他无形项目的隐性成本。

采用云计算技术并不仅仅是将工作负载提升和转移到指定的云计算提供商提供的云平台,它还包括将基础设施迁移到云平台的迁移成本。此外,还需要开发专门用于迁移的应用程序,以便在云中使用,而试图对现有应用程序进行改造以适应这种环境的企业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因此,在绿地基础设施工作的管理人员比处理棕地基础设施的管理人员具有更大的优势。其规划将决定部署云计算的成败。

对于应用程序满足现实需求非常重要。“按需扩展”说起来可能很简单,但这通常需要提前解决的成本,不仅仅是实际的实例成本,还包括其产生的开发成本和技术债务。

设施的扩展和缩小不能临时决定,关键是要进行更多的测试。此外,并非每个方面都需要自动扩展,因此需要切实地了解组织的要求。而扩展意味着花费更多的成本,不使用时将会造成浪费。

对于规划设计必须得到所有相关方的同意和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到目前为止,云计算提供商的选择并不是真正的考虑因素。任何设计都应包括适当的基础设施规模和成本。

像IaaS一样运行

当企业的管理员或开发人员首次尝试构建自己的云计算环境时,云计算管理员看到的一个常见问题是,他们倾向于将所有工作都作为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而不是平台即服务(PaaS),并且基本上正在尝试重新设计,但却成本高昂。

这意味着,使用共享基础设施(如共享数据库服务器)和负载平衡基础设施,而不是建立新的数据库服务器。

这样做有很多积极因素和一些消极因素。一个重要的好处是高可用性数据库服务器的管理负担现在由云计算提供商承担,而管理人员必须处理云计算提供商的维护计划。

使用PaaS基础设施的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具体要求。如果企业在高度监管的行业中运营,共享的PaaS基础设施可能不是一个真正的选择。其进程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必须再次检查和验证。没有人希望在法律或技术上受到阻碍。

任何已经计算成本的项目都应该有指定人员来管理资源和用户。通常在这一点上,任何未经计划的利用都会导致巨额账单。

此外,为了从一开始就更容易管理,需要提供向用户授予资源的角色。这有助于阻止成本失控,并阻止用户采用不必要的资源。

此时,还应该可以考虑环境的成本。了解环境的规模在以下方面非常有用:

·可以为其设置预算。

·提前了解规模可以使企业提前购买信用额度,而不是按需购买,这有助于控制成本。

·迁移到云端将会带来隐形成本,例如带宽出口。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事情,因为增加带宽的成本很高。

·云中的开发应该保持独立,并在不使用资源时更容易关闭,而在下班或空闲关闭,可以节省更多的资金。

规模调整工具可用于帮助计算节省的成本,并且大多数云计算提供商都提供这样的工具。

为失败做好准备

最后,对于某些云计算提供商的可用性不高(或缺乏可用性),制定灾难恢复计划非常重要。而如何实现这一点,需要经过试验和测试的战略。

云计算提供商的一个主要弱点是,可能有数百万个客户,出现停机问题的某一客户也许只能等待处理。

对于内部部署环境来说,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能够正确并且快速地将故障转移到备用云平台可以减少很多问题和损失。

许多云计算提供商确实提供了弹性,但在某些基础设施服务出现故障的情况下,其服务可能无法使用。

还有一些以灾难恢复为重点的软件提供商,允许企业根据需要在不同的云计算基础设施之间进行故障转移。根据几种情况,包括可用性要求和合同义务,这些工具可能很有用。

但是,一个主要的技巧是确保灾难恢复实例本身可以完全独立于原始基础设施运行。

换句话说,企业不惜一切代价避免这种依赖。不言而喻,应该可以单独测试这些灾难恢复环境,为需要进行故障转移的那一天做好准备。

总而言之,当云计算项目得到良好的计划、良好的文档记录和彻底的测试时,往往工作得最好。简而言之,制定计划不仅有助于技术人员,而且,如果做得好,也有助于组织更好地理解和控制成本。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