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重器彰显大国实力 缺芯问题亟待突破

2018年我国在多个领域取得重大进步和创新。5月18日,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艘航母首次试航,此次试验基本完成了既定试验项目,动力检测成功,达到设计指标。10月20日,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成功实施首次水上试飞任务。11月19日,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基本系统空间星座部署任务圆满完成,后续,将开展系统联调和性能指标评估,计划年底前开通运行,并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基本导航服务。这标志着中国北斗从区域走向全球迈出了“关键一步”。12月8日,嫦娥四号奔月,实现人类月球背面首次着陆,后续将开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测及巡视探测,并通过已在使命轨道运行的“鹊桥”中继星,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之间的中继通信……这些国之重器,标志着2018年我国在尖端科技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看到这一系列成就的同时,也不应当忽视中国制造业存在的短板,如“缺芯”问题。

2018年上半年的中兴事件,影响极大,给我国高科技电子行业敲响了警钟。面对美国的禁售制裁,中兴业务几乎陷入停滞状态。据路透社估计,中兴有25%-30%的零部件来自美国供应商,但最为核心的零部件都依赖于美国供应商,如手机芯片、基带芯片、射频芯片、存储芯片、手机玻璃、光学元件等核心零部件来自于美国的高通、博通、英特尔、美光、甲骨文、康宁等科技巨头,短期内无法找到能保持相同竞争力的替代产品,有些甚至根本没有替代品。最终,以10亿美元罚款、4亿美金保证金以及管理层大换血的重大代价,中兴走出了被禁售的困境。然而,事情并未到此为止,美国派驻监管团队入驻中兴,一旦发现中兴有任何违规行为,美国会再次对中兴祭出禁售令,并没收4亿美元的担保金,使我国一家大型国企被套上了“紧箍咒”。

中兴事件是中国高科技电子行业“缺芯问题”的一个缩影。

中国拥有庞大的电子制造及大众消费市场,近年来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地区,国际半导体大厂几乎一半以上的营收来自中国市场。芯片进口额逐年攀升,是国内“缺芯”的真实写照。据海关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进口芯片进口金额达到3120.58亿美元,同比增长19.8%,这是中国芯片进口额首次突破3000亿美元。在过去几年,芯片的进口金额一直保持在2200亿美元以上,自主造芯日趋紧迫。

图1 2015-2018年芯片进出口金额及比例图

中国芯片企业纷纷投入重金打造“中国芯”。紫光集团旗下的长江存储投资240亿美元打造3DNANDFlash生产线,合肥长鑫总投资494亿元建DRAM生产线,晶圆代工领域,国内代工老大中芯国际已于去年宣布其14纳米FinFET制程进入客户导入阶段。

除此外,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等一众新玩家也加入战局。阿里巴巴成立独立芯片公司——平头哥半导体有限公司,推进云端一体化的芯片布局。百度则在Baidu Create 2018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百度自主研发的AI芯片“昆仑”。腾讯是BAT中没有自主研发AI芯片的公司,但其领投了3.4亿元人民币于专注人工智能领域神经网络解决方案的燧原科技公司。此外,腾讯也与阿里一起对Barefoot Networks芯片进行了投资。

笔者认为:虽然自主造芯运动红红火火,但是芯片属于投资高、周期长,技术含量高的企业,短期内难以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还需要国内产学研多方合作,脚踏实地,潜心钻研,国家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扶持。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