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能资本黄俊对话工业机器人大咖:中国机器人到底行不行?

亿欧网 中字

个性化提问部分实录

黄俊:接下来我想进入到一个单独提问的环节,我想先问一下彭总,彭总是做减速器的,提到减速器可能大家都会想到日本,因为日本的两家公司纳博和哈默那科基本上占了这个市场的75%。最近我们发现在谐波减速器领域逐渐有非常大的国产化替代的趋势出现,包括来福在近一两年的时间也获得了非常高速的成长。我们看到中国做减速器的公司很多,但是做谐波减速器的公司数得过来,这里面的技术门槛主要是什么?

彭胜良:谐波减速器大家认识比较少,在5年前知道的人非常少,谐波减速器也是一种减速器,它的诞生也比较早,我们国家用的也是比较早,70年代末就有这个东西,那时候只有美国、苏联(俄罗斯)、中国等少数的几个国家能做,每个国家对这个东西的理解都不一样。谐波减速器最大的优点就是它比其它所有的减速器的输出运动精度高、回差小,体积小、重量小、扭矩大,并且可以向密闭空间传输动力或数据,它自身的优越特点和好多驱动执行机构能够有机的、高度地集成在一起。这种高技术的东西,它一诞生就在航空航天领域,像卫星上天、太阳能板的打开、天线的旋转等等,这些东西早就在用。

最近几年随着工业机器人的需求,产生了国内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我们才认识到这一点。谐波减速器等三大关键部件的成本占到了整个工业机器人很大的部分,减速器的部分就占了3成。

谐波减速器的传动原理到现在大家都还在努力探索,每个国家的标准不一样,这个领域有几个难点,一是设计,首先这个东西你要掌握它,就要去设计它,这一块门比较偏,承载的技术和市场都比较少,还有一个是制造难度,因为有这些难度,所以在国内的发展不快,当然最近几年的发展还是很快的。

黄俊:请问汤总一个问题,清能德创今年能够卖5万套轴的伺服驱动,一个机器人主流的是4轴和6轴,平均我们按5个轴来算,相当于接近1万台机器人的量。中国机器人一年的销售是13万到14万台,其中国产机器人是三四万台,1万台相当于国产机器人的1/3的占有率。

我注意到清能德创的创立的时候,国产机器人处于没有一家能做出来的状态,当时大家几个核心组件都得国外的,在伺服系统买了一些日本的,比如说松下、三洋,甚至买以色列,七拼八凑加在一起,ABB比给代理商的供应价还要更高了。当时稍微能卖得起一点量的是埃夫特,因为奇瑞投资了它,奇瑞自己可以消化一点,但是销售价格还是比ABB更贵的。

你做伺服驱动其实是要依托你的客户(国产机器人)的,如果你的客户没有,或者说当时不能确定是不是打得过国外的四大家族,做这样一个东西其实是有很大风险的,当时为什么敢做这个东西,而且现在看来你能做到这么多套的出货量是挺不可思议的。

汤小平:我们公司是成立于2012年的,成立公司之前,我们做了大概半年的调研,我们一开始并没有把产品方向定位在工业机器人的行业,但是我们想做伺服,这是我们定的方向,而且是高端的伺服,目标就是做到进口替代。我们一开始瞄准的标杆并不是松下之类的,我们定的标杆是西门子最高端的伺服。

我们几个创始人是清华电机系科班出身的,我们就是想做一个国内最高端的伺服,所以你说的像工业机器人里面的松下、高创之类的公司,可能对别人来说它是红海,对我们来说这恰恰就是我们的一个目标市场。另外2012年我们这个公司刚刚成立,我们也想从一个新的行业切入,因为在成熟的行业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则,我们作为一个新的品牌是很难进去的,而工业机器人行业就是这样一个新的行业,它的规则并没有确定下来,对新的品牌不排斥,我们一开始做的这些恰恰也是机器人行业需要的东西,所以我们大概在2014年就把我们的目标锁定在工业机器人上了。

黄俊:劣势反而变成了一个优势,当时中国的工业机器人比较少,给咱们带来两个机会,第一是蓝海市场,第二是我有机会订立这个标准,教别人怎么做。

想问一下李群的石老师,我们都知道国内做本体的厂商有很多,但是很多都是在复制国外的模式,我们知道市面上有跟UR做得一模一样的,有跟Rethink做得一模一样的,甚至也有抄ABB的,我知道李群一直是在坚持做自己的原型设计,这样也会带来一些成本的上升,我不是说抄别人的会更好或者不好,可能这是不同的战略思路,不知道李群在坚持原创这件事情上是怎么思考的?为什么要做一件这么重的事情?

石金博: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拆过三台安川的机器人,把它从机器人拆到只剩螺丝,我们也尝试过反向研究画了一整套安川机器人的图纸,即使是那样做,我现在还是有些地方想不明白它为什么这样设计。

我们做技术的人,我觉得不要自欺欺人,既然是工业,就来不得虚假,如果我们想做好,抄这件事我认为只能抄样子,当我们想做好的时候,唯一的机会就是扎扎实实地知道所有的细节,即使是中间要花人力成本、要花物件成本,那也有机会,因为即使错了,即使有问题,我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哪里错了,我终究有机会可以做好。如果是走仿照路线,我不认为可以做到同样水准,这就是原因,这也是我们坚信的东西。

黄俊:其实就是一个长期投入和一个短期投入的区别。虽然投入的时间会更长,但是长期会得到更多的收益。

石金博:没错。

黄俊:关于机器人本体的争议很多,我之前跟一个投资人交流,这个投资人也投过一家机器人控制公司,他说做本体的公司他们不看好,他觉得这是个红海。确实也有一种观点,说装一个机器人就像装电脑一样的,我就选好各种组件就能做了,我不知道您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石金博:我肯定不同意。国内大部分人看待机器人,无论是从业者、客户还是投资者,大部分人只把机器人当成是几个部件组起来的机构。但其实机器人本身不光是一个会动的东西,它跟应用密切相关,这里面就包含它的很多功能、性能,很多的控制算法、控制能力。

四大家里面,安川最低调,但是业界公认焊接安川做得是最好的。ABB很低调,ABB的机器人的喷涂天下无敌。所以你只把机器人当做组装部件来做,大家都比着谁成本低来做,这样就只会越来越次。但是机器人的长远发展,唯一生存之道,或者唯一赚钱之道就是把产品做好,把应用做好,把核心技术做好。

黄俊:我们刚刚也讨论过中国的机器人,有人说这个机会在于非标,但是难点也在非标,因为你非标就代表着你没办法规模化,我们看到四大家族的份额降低,所以伴随而来的是很多分散的市场,这样一个分散的市场会不会造成最后变成一个小而美的生意,或者说会存在很多家在这个市场上?

石金博:从自动化的领域来说,机器人只是自动化的一个核心部件,它和非标还不是同等的概念,机器人本身是一个标准产品,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智能手机,但是实际上每个人的手机里面装的各种APP都不一样,所以它终究的一个产业结构,机器人还是要作为一个标准产品,只是它的功能不一样,所以从我的角度来看,你说的那个现象更多的是存在于应用端,而不是作为产品端。

黄俊:怎么能够把应用做到更多的功能性?

石金博:这个部分是需要我们做机器人、做系统的人,怎么样把从底层系统到应用系统的软件架构、软件体系搭建起来,同时大家一起努力,把一些应用转换成一个可以作为产品沉淀的东西,这其实是要所有从业者一起努力的地方。

我们的圆桌讨论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