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领域的升级改造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和节奏感。
在过去10年时间里,自动化是国内工业升级的主流,而随着自动化在一些重工业领域的普及,从近两年开始,数字化的改造方案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让工业企业有能力将生产流程进行更加精细的优化和管控,从而全面提升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
寄云科技就是从这样的产业背景中一路走来的企业,成立于2013年9月,这家企业从云计算到工业大数据,再到工厂智能化改造已经全部触达。而在寄云科技创始人时培昕看来,这样的成长路径才是寄云成为一家合格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最大的“财富”
工业互联网不仅是工业大数据
目前,工业领域数字化升级的范围很模糊,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企业上云、物联网工厂等等,众多概念的涌入导致了很多人对于工业大数据和工业互联网的区分并不清晰。
工业大数据的起步时间并不晚,但大多还在以代替企业进行数据分析的形式开展业务,也就是工业企业将一定维度、一定时间内的数据打包给到大数据企业,然后由后者处理、分析后,得到结论反馈给前者。时培昕说,甚至现在大多数工业企业的目的都不是了解这些数据某个未知的价值,而是通过数据验证自己在生产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结论。
而工业互联网则更注重硬件、软件以及服务形态的结合,两者本质上的不同在于是否接入企业的设备及网络,进行实时分析。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是从设备的定义、数据的采集,到数据的处理和存储,再到例如设备运维和生产流程优化的智能化应用,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
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去分析,一方面数据维度更全面,可以更深挖掘数据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可以实现实时监控,反馈设备状况和生产流程信息。两者在功能覆盖上的区别,意味着工业互联网企业在设备连接、边缘计算、实时监测等能力上,要比工业大数据企业投入更多精力,拥有更多能力。
项目积累是一个重要过程
当然,这并不是说工业互联网平台比工业大数据企业更先进,后者更像是前者的一个过程阶段。
搭建一个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过程有点类似于搭积木,其中,网关和边缘计算进行设备数据的采集、接入以及指令下发;工业PaaS平台将海量数据摄入、清洗、存储,并数据分析模型开发;而工业智能应用提供具体应用能力,包括设备运维、产线优化和经营分析。
这样的平台横跨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各个技术领域,也就意味着初创公司很难在成立之初就完成对每个领域的技术布局,因此,开展项目制业务的过程就必不可少。接触不同的客户需求,完成项目目标,从而在这一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技术体系。
寄云科技最初的业务是云平台,再逐步引入了大数据分析的团队,从云管理平台过渡到PaaS平台,然后聚焦在工业领域,才形成了目前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这样的一个积累过程是必不可少的,而目前,寄云科技已经完成了其工业互联网平台上不同模块的布局,这也是时培昕认为公司拥有的最大“财富”。
当然,在发展过程中既有发散也有收缩,寄云NeuSeer平台目前服务的主要行业已经收缩到石油、化工、电力、能源、新材料、轨道交通等领域。时培昕将这些领域的企业概括为“重资产连续运营型企业”,重资产意味着设备价值足够高,所以对设备可靠性的要求和把控程度就会非常高;而连续运营,就是其生产过程不能有终止,否则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工业互联网平台未来如何开放?
有不少人认为工业互联网是一个软件行业,进入门槛比硬件要低,但时培昕并不同意这一观点。他表示,真正在工业领域,有非常多不同于互联网行业的特殊服务,例如如何定义设备,怎么制定数据规则,数据的接收处理,持续数据的存储,这些都是在工业里面才会用得到的一些功能。而寄云科技的这些功能,则全部根植于它的寄云NeuSeer平台。
包括寄云科技在内,大多数工业互联网平台尽管有着“平台”的概念,但依然是以项目制开展业务,而通过平台,可以有效提高项目推进的效率。因为在这些行业中,尽管具体场景不同,但是可以将其中相类似的功能进行提炼,也就是平台上的模块化应用。而为企业提供数字化改造的团队可以通过不同模块的组合,最终给出一个升级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绝大多数工业领域的企业还不足以满足自主搭建其应用系统的能力,因此还需要向平台的工程团队提出需求,再由寄云科技的业务人员整合平台能力,进行满足。但开放的平台是未来的一个方向,这也是为什么时培昕和寄云坚持要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原因。
目前,有意识、有能力进行生产过程数字化改造的企业,均需要具备较大的生产规模和几乎全面自动化的生产模式,也就是说,从某种角度来说国内工业的发展水平才是限制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的根本因素。
然而当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随着国内工业水平继续提升,寄云科技这样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也必然也会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