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爆发!工业互联网市值将破7000亿 BAT出击新风口

杨剑勇
关注

制造业在部署各种传感器后,与云平台结合,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数据分析,赋予工业企业依据数据具有洞察力,把制造业推向数字制造转型。这一转变,蕴含巨大市场,有数据显示,2017年仅我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4677亿元,预计2020年将高达7000亿元,而根据相关政策,到2020年底,我国将初步建成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

大爆发!工业互联网市值将破7000亿 BAT出击新风口

来自中商产业研究院

全球已掀起一股制造升级热潮,众多厂商纷纷推出打通工业数据互联的工业互联网云平台,通过云端连接设备、服务和数据,并经过人工智能技术处理,使得设备具有感知能力,可以实时监测工厂运转状态,自主检测生产线上机械异常,以数字化来提升工厂生产率和产品合格率。

腾讯

国内BAT积极面向工业领域推出工业互联网平台,其中腾讯木星云,比如华龙讯达将采集到的工业数据上传到腾讯云端,并与国家工业信息中心合作,共同开展平台的标准研制、安全防护和应用推广,并利用企业微信和小程序可实现实时生产跟踪等信息,为企业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打通了从数据采集到云端再到科学决策全链条服务,助力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

大爆发!工业互联网市值将破7000亿 BAT出击新风口

腾讯云就帮助电池厂商亿纬锂能提升良品率,把生产线上运行参数,实时接入到工业物联网平台,并利用深度学习技术筛选出电池质量关键参数。在腾讯马化腾看来,在云时代,要求我们做好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连接。

在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转型方面,推出了工业互联网助力平台,实现了设备端到云端再到用户应用端的通信,其中台可实现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比如三一重工和腾讯云合作的“根云”平台,连接全球40万台设备超过5000多种传感器数据,三一重工能高效的完成设备分析、预测和运营支持。

阿里

同样,国内阿里云也在积极通过云+AI能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应用各行业,其中作为德国工业4.0应用典范的西门子,和阿里云合力助力制造业转型,以此推动Mindsphere工业物联网操作平台能在国内有更广阔的市场。

大爆发!工业互联网市值将破7000亿 BAT出击新风口

这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中国进入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继而西门子和阿里云合作,整合阿里云基础服务能力,西门子MindSphere工业物联网操作系统将部署在阿里云上,打造独具优势的工业物联网平台,也是是西门子为更好地推动MindSphere生态系统全球化发展,据了解,该平台有大概100万台设备和系统通过MindSphere实现了互联。

在此之前,阿里云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工业制造领域,打造了ET工业大脑,将标准化车间所有端口的数据传入工业大脑,随后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所有关联参数进行深度学习计算,如进入协鑫光伏切片生产车间,生产良品率已经提升1个百分点,每年可节省上亿元的生产成本。

百度

百度云也在积极拓展工业物联网,以ABC+IoT赋能,百度总裁张亚勤表示,百度云目标是要做最聪明的云、最智能的云,帮助企业利用AI进行业务创新,例如在工业方向,宝钢利用百度云ABC,通过对传统钢包的智能化改造,动态采集运转温度、压力等信息,同时辅以热成像视觉监测技术,实现对钢包实时运行状态的智能感知。平均降低出钢温度10℃,可以节约能源成本70亿元。降低50%烘烤能耗,大约可以节约150亿元。

大爆发!工业互联网市值将破7000亿 BAT出击新风口

首钢结合百度云图像识别的能力,百度云ABC一体机能够有效提取红色铁皮、褶皱、孔洞等残次品特征,建立基于机器视觉的钢板缺陷分类模型,可视化呈现钢材缺陷分类结果。在大会现场,首自信带来了10000张验证图片,百度云ABC一体机对钢材图片进行现场预测,准确率达99.98%。

随着云计算发展规模逐渐壮大,ABC时代正在加速到来,而百度的云服务方面将围绕ABC三位一体,以AI为中枢、以大数据为依托、以云服务为基础,把云服务结构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促进变革、提升效率、释放潜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引擎。

最后

郭台铭工业富联登陆国内资本市场,其中工业互联网就是主角,声称未来要做一家平台型的公司,尽管要撕掉代工之王的帽子任重道远,然而在郭台铭看来,工业互联网是未来关键,处在转型关键时期,并称一定会取得成功,另外,这个快70岁的老人依然带着工业互联网梦想游走在各大城市,包括吸引了BAT成为战略投资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看来,工业互联网是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主要载体,是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基础。工业互联网以智慧工厂为目标,促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成为数字经济的新动能和智慧社会的支柱。

作者:杨剑勇

作者系《剑指物联》杨剑勇,科技名人、物联网大V和高级顾问,获得“网易2017年度最佳签约作者”,致力于深度解读IoT和AI等前沿科技,基于对未来物联网洞察和对趋势判断,其观点被众多权威媒体和知名企业引用。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