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首次将供应链的创新与应用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供应链金融”无疑是热门关键词之一。同时,在《意见》“重要意义”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方面,提出了供应链金融的规范发展。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8月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已达到13万亿元的规模。而对于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主要需求者的中小型工业企业,总应收账款规模已超过6万亿元,应收账款融资作为供应链金融重要的融资模式,其规模的不断增长也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前景奠定了基础。
通常我们所说的供应链金融是一种针对中小企业的新型融资模式,将资金流有效整合到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既为供应链各环节企业提供贸易资金服务,又为供应链弱势企业提供新型贷款融资服务,以核心客户为依托,以真实贸易背景为前提,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方式。通过定义我们可以知道,在整个供应链金融运作过程中存在着若干个主体,如:核心企业、银行、第三方物流等。但随着“互联网+”在国内整合的深入,“互联网+供应链”成为了焦点,越来越多的商业主体加入了这场互联网金融的战局。
从目前供应链金融的市场看,主导的经营主体主要包括:
1.商业银行
在早年间,商业银行是供应链金融的绝对主力。银行依托核心企业的应用,全盘考量供应链整体情况,对风险进行专业评估,设计融资方案,具体以核心企业作为担保,使得中小企业获得银行授信,从而将资金应用与组织生产,向核心企业供货,核心企业之后再把资金支付给银行,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模式。2017年12月,招商银行宣布组建仅三年的交易银行升级为“平台银行”,布局供应链金融场景化解决方案,场景包括基建、消费、物流、医疗、B2B垂直电商等行业。包括浦发、中信、民生、平安、广发、浙商等股份行都对供应链金融有所布局,而中小银行,例如贵阳银行等也将供应链金融作为重要业务推进。就供应链金融整体发展上看,商业银行主导地位确立的优势主要是在资金、支付结算手段、客户资源和金融专业性方面。但劣势也十分明显,因对具体行业缺乏深入了解,对于企业评估存在局限性,对于授信的内容也缺乏有效的监管监控,资金挪用等风险难以掌控。随着供应链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多元化的经营主体的出现,使其主导地位也在发生变化,但至今它仍然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2.核心企业
供应链金融中的核心企业多数是行业龙头或领先的企业,深耕行业多年,拥有深厚的背景、庞大的行业资源,在供应链上拥有主导权,特别是针对下游供应商,其强势地位以及对其供应商全方位的了解都是其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有利筹码。早在2016年8月,美的集团3亿元收购神州通付科技,就拿下支付牌照开始了其金融产业布局;2017年1月,富士康旗下互联网金融平台富金富官网正式上线。除此之外,近年来制造企业布局金融的案例屡见不鲜,A股上市的制造型企业很多都布局了供应链金融,如海尔金控、TCL金融、格力金融、联想金融、海航创新金融、希望金融(新希望)等等。制造企业作为供应链金融生态的主导,最大优势在于深厚的行业积累、海量的数据资源和巨额的账面资金等;其次是其号召力可以降低进入门槛,提高响应速度;再就是其能相对轻松地掌握融资企业的运营信息、财务信息,同时可以洞察行业外生风险,从而降低融资风险。劣势则是其在金融业务运维方面存在专业的短板,对于很多大型制造集团企业而言,很容易陷入“自我融资”的怪圈之中,在除自身以外的行业中开展金融业务的难度远高于商业银行,金融转型之路存在诸多挑战。
图1 海尔供应链金融模式
3.第三方物流公司
在推进供应链金融的过程中,信息孤岛问题、风险控制问题是症结所在,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引入供应链金融的主体之中可以从两方结构变成相对稳定的三方监督结构,降低风险。以第三方物流公司作为主导的供应链物流模式也较为常见,物流企业以客户运输货物的资产作为授信的支持,向银行申请融资,较为常见的是全程物流融资和融通仓模式。第三方物流主导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银行和融资企业、核心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但物流企业掌控的是企业大量的物流信息,局限性还是存在的。另外,自身的资金实力也是物流企业最大软肋。未来,物流企业在供应链金融市场中的发展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