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一无二的智慧院所
改革开放至今,我们的科研生产体系仍保持六十年代年的模式,产品由研究院所设计完,产品图纸给工厂,工厂据此作工艺,然后生产制造。问题是,同一个产品,随着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研究院所和工厂是两个独立的法人单位,矛盾越发突出。现在到了不可忍受地步,复杂产品研制,产品设计到制造之间树起一面墙,越建越厚、越建越长、越建越高,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这就是工业体系中产品研制类央企和国企的改革核心要素。
2010年之后。航空工业研制的所有新型飞机型号。
已经全面采用了IPT的研制方式,基本上解决了研究院所和制造工厂之间的协同关系。但是在国内更多的央企和国企内部,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许多单位到现在为止,仍然是严重的二元制分离。研究院所设计了三维产品模型,仅仅把二维图纸提供给制造厂。面对这样二维图纸,工厂不得不重新建建模,生成三维模型,再用于工艺、制造和加工。在这样的重复的劳动过程中,就会造成了大量的错误。
为什么不直接给三维模型?
由于这是两个法人单位,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事业单位在设计完成产品之后,可以利用生产一部分配套零件实现营利,因此就会想办法干生产;而工厂则认为研发是核心竞争力,就想方设法搞研发。这样一样,研究院所生产化,生产工厂搞设计,其结果就是低层次的重复和竞争,整体水平难以提高。
当然,还有另外的更重要的原因。
就是以前中央企业和国有单位都是计划经济体制。国家负责投资产品的设计生产,甚至包产包销。但是改革开放后的这些年。在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对国有单位的考核体制是以GDP为中心。这样,在经济利益为中心的情况下,研究院所和生产工厂的矛盾就越来越突出,才造成了以上所说的很多问题。
而在当下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的大浪潮中,这种认为割裂的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新一代的数字制造要求。在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非常清晰的指出:两化深度融合为主线,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对于智能制造在生产工厂的落地,各种落地方案纷纷而上;但如何在研究院所落地,就非常困难。在纯粹产品设计的研究院所如何来作智能制造,就成了一个难题。2014到2015年,在有关部门领导下,通过中咨公司组织相关专家论证,提出了智慧院所的概念。这是结合中国国情提出来的,在世界上独一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