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各级开发区数量的不断增加,开发区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国民经济贡献率持续提高。其中,国家级开发区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占所在城市的比重超过13%,东部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占所在城市的比重达到16%,中西部达到9%以上。中央在2009年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其中装备制造产业、汽车产业、石化产业、有色金属、钢铁工业、船舶工业、电子信息工业、纺织工业等振兴计划直接影响到科技园区未来发展,其将直接在财政投入、税收优惠、外贸支持等多个方面得到政府支持,振兴规划将成为帮助各级园区持续发展的重要机遇。
2012年,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国家级开发区的审批力度,新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7家,比2011年审批通过的数量分别增加了5家和12家。截至2012年末,国内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有1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共有105个。2014年中国八大工业园区排行榜如下: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中国高科技产业中心,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是我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
提起中关村,人们立刻会联想到高科技,然而几十年前这里却还是一片荒凉的坟场,大多是太监的坟墓。因明清时期称太监为“中官”,所以这里被叫做“中官坟”。 也有一说认为从明朝开始,太监多在此建庙宇和养老的庄园,也因当时人称太监为“中官”,故称此地为“中关屯”。另有一说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下属的《中华地理志》编辑部于1953年迁至中科院新址后,在印制新址第一批信封和信笺时,经办此事的行政干事袁保诚在口头的语言传递中误把“中官屯”听作了“中关村”,时值“三反五反”时期,为免于“浪费”罪名,信封只好将错就错地使用,结果中关村名称沿用下来。中关村正式得名是在解放后。解放后选择这里建中国科学院,觉得“中官”二字不好,才在北师大校长陈垣先生的提议下改名为“中关村”。中关村的巨变,是共和国科学发展史的缩影。
区域定位
中国高科技自主创新的发源地
中国高科技创业和投资的热土
中国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先行实验区
中国培养和聚集高素质人才的基地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