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磨一剑大器终成 普通技工研发出工业机器人
当传统制造业面对金融危机一度陷入困境时,在宝鸡开办机械加工厂的普通技工刘朝龙却“不自量力”地向高科技产品发起挑战,试图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经过三年多的不懈努力,他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哇……太神奇了!”6月20日,当工业机器人灵活地将铁块夹起放到指定位置时,来看热闹的附近群众忍不住大声喝彩。34岁的刘朝龙和他的团队成员们脸上洋溢着满足的微笑,为了这一刻,他们足足努力了三年多。
从1996年开始,在技校学过机械制造的岐山农家子弟刘朝龙,先后到天津、苏州打工,从开机床干到了管理岗位。2006年,刘朝龙回到宝鸡创业。凭着对机械制造业的熟悉,带着长期积累的人脉和客户资源,他在市区石坝河办起了机械加工厂,当年就赢利几十万元。
但好久不长,金融危机来临,工厂举步维艰,他不得已转让设备、裁减工人。在这种情况下,他就想到转行做自己的产品。
但是到底转行干什么,刘朝龙也摸不着门道。有一天,刘朝龙想起在苏州打工时的经历:他给一家企业做产品维护时,看到工业机器人已经替代工人在压铸机上浇铸、取料,一台机器人能顶十个工人。许多企业生产现在还是人海战术,而以后工业机器人肯定是发展方向。由此,他萌生了生产工业机器人的念头。
经过一段时间对市场的考察,他发现国内企业使用的工业机器人大多从国外进口,造价昂贵导致只有大型企业才用得起。国内造机器人的厂家却很少,需求量比较大。“如果能造出自己的机器人,以合理的价格销往市场,其中的经济效益不可估量。”刘朝龙十分看好这个行业的前景。
2010年他转让了工厂,找到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办公司开始研发机器人,从传统的制造业向高科技智能高端装备业转型。
想着容易做着难,看着堆积如上的机器人书记,看的他的头都大了,等把书看完,刘朝龙才完全明白,工业机器人是一项工程,而不是简单的机器零件加工,要有一个庞大的技术团队来共同参与。
刘朝龙开始四处招兵买马,专家不愿意来,他就不愿意来,那就找刚毕业的大学生,组好团队之后,刘朝龙就和技术团队日日夜夜耗在车间里,画图纸、加工零件、组装设备,由于经验不足,每一步都是步履维艰。他用自己的机械加工经验,经常对出现的问题提一些解决方案,不断地尝试,直到问题解决。最让刘朝龙自豪的是,他的团队设计制造出了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部件之一——减速机。有了它,机器人的力量张弛有度,它也是控制机器人成本的关键,能让国产机器人比进口机器人便宜三分之一。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今年5月6日,刘朝龙的工业机器人像宝贝孩子一样呱呱坠地,前来看热闹的附近工厂工人都对这个技工同行钦佩不已。
刘朝龙的机器人比国外同类进口产品便宜十多万元,市场前景十分看好,但他却不满足于现状,而是给自己提出了更高要求。“我虽然拥有9项专利,但机器人的自主知识产权质量还不高。下一步我还要不断研发,争取做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同时研发更加智能化、功能更强的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