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仿声耳
依然还是围绕着医疗技术而言,国外研究人员通过截取人类的小腿细胞聚合物与纳米颗粒制成了可以重新代替人类听觉的接收器,这种类似于无线电信号的“仿生耳”也就此诞生。
通过3D打印,研究人员可以制成一个近似耳朵的模型,并在模型基体上培养前面提到的细胞聚合物,然后再被移植到人类的耳蜗以及其他重要的听觉器官。这些聚合物可以将声音转换成信号输送到大脑中,但这种技术的寿命可以维持多久是主要的问题。
仿声耳
七、打印胎儿模型
其实打印胎儿模型也涉及到一些目前的3D扫描技术,而扫描搭配打印两者结合到一起让这项技术更为现实,弊端只不过是成本的问题。
打印胎儿模型
日本某医学工程公司,采用核磁共振影响MRI技术,胎儿在母体内的成长阶段可以定期的通过扫描打印成3D模型,这种类似于纪念品的副业让妈妈们可以更快的看到设想中的“胎儿”,这样的3D打印模型成本并不低,一个12周左右的胚胎模型需要10万日元左右,这其中还不包括MRI的成本。当然,如果你愿意保留这样的珍贵记忆,那还是很物超所值的。
总结
3D打印概念从传播普及开始为当前人们的生活开拓出了更多的可能性,文章中我们也提及到了,医学领域是目前3D打印为人们带来最大福利的角度,和其他娱乐性质的拓展相比,3D打印的可塑造性也许会是未来技术的发展核心。
目前的家用3D打印机在国内已经开售,人们对于它更多的兴趣点还集中在好奇,3D打印的热度高并不等于传播度高,由此来看当前的国内环境,技术的推广和真正实现应用还需要很长的一段磨合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