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社会的老龄化,制造业的缺工高潮正在到来,人工成本在攀升,人力管理问题如处理不当,将引发不容忽视的危机。
富士康再次处于舆论的浪尖上。9月23日,富士康太原工厂的群殴事件引发的热议还未散去,2012年国庆节假期又爆出富士康郑州工厂数千员工停工的消息。这家素以精细管理著称的全球最大代工企业,出现这样的问题,对制造业生产是一个警示。
从工人角度来讲,中国物价飙升,工人工资的增长赶不上物价上涨,导致了员工长期不满情绪的宣泄;另一方面,从企业角度来讲,中国经济放缓,各方面成本上升,企业利润在不断下降,很多企业已无力涨薪。这样的矛盾,让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唯有企业转型才能有出路。
人工成本暴涨,自动化生产线是制造业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富士康停工事件是一个典型的事件,制造业急于转型,对自动化产品市场有着什么样的启发?再看富士康为这个转型做出努力。富士康的主人郭台铭几年前就宣布了机器人的计划,希望未来用无血肉的机器,逐步代替流水线上年轻的中国工人。现在,据称iPhone5的生产工艺上,已经有部分工序是由机器人来完成,尽管只是一些简单的工艺,如粉刷、检测、焊接等。机器人生产正在逐渐普及应用。
但是,这个机器人普及过程肯定不会一蹴而就。据称,郭台铭称现在的机器人数量并没有达到事先的预期,还不到规划的二十分之一。现在富士康上马的机器人数量不到郭台铭当时说的30万台的1/20。
可见,自动化技术完全普及制造业仍是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精细化生产方面。一般自动化仍就是以运送、抓取或筛选等较粗略、重工性的工作为主,自动化在大量、同质性产品生产上会具有较大优势。但是有较多精细流程或定制化生产的地方,使用机器人自动生产线则不具有经济效益。在精细项目的组装或较为复杂的测试上,仍是需要凭借人工进行。也就是说自动化在向精细化方面生产还是具有一定难度,这是值得自动化业内人士去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