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各地方工厂对外招聘公告也显示,近两年它一直在全国各地招揽机器人应用工程师,记者从富士康对外招聘的公告了解到,富士康已专门成立自动化机器人产品处(AR),位于深圳市宝安区富士康鸿观科技园,隶属于富士康科技集团SHZBG鸿超准产品事业群。该产品处主要致力于设计制造与应用机器人生产所必需的控制器、减速器、伺服马达、感应器等关键零组件,开发制造各类型的机器人。机器人的计划会主要先在这三个地点进行,提供一些喷涂、焊接、装配等比较枯燥且相对简单的重复性作业。
工人让位机器不可避免
太原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谢刚认为,将机器人理解为外形类似于人类的精密机械设备颇为狭隘。反之,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自主完成规定动作或操作的机械设备都可称为“机器人”,因此“机器人”可呈现履带、机械手臂,抑或人形等多种外观。“在生产线上,工人相比机器人操作较为不准确。”谢刚举例说,产品通过机器人抛光,成品率可从87%提高到93%,因此无论“机器手臂”还是更高端的机器人,投入使用后都会使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其次,机器人有更高的承受力。富士康的工人队伍中多是出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的年轻人,长期重复简单的劳作使他们压力倍增。正如富士康所说,出现在某些生产线的机器人将用于“协助”而非“替代”人类生产。不过,他们也预言,大批机器人上岗后,短期内将挤占人类岗位的现象仍不可避免。
但同时,大规模机器人的出现也会催生更多新的人力需求岗位,包括机器人的研发、操控和维修等,都需要更多企业人员来从事。
在业界看来,富士康机器人项目的启动,不仅将推动企业内部寻求转变生产方式,也将带动地方相关产业和相关人才的需求。但这是否就意味着,机器化生产时代将随之到来?机器人不是通用的,需要不同零件和不同程序,尤其富士康为IT企业代工,更需要考虑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郭台铭曾不止一次强调,他希望人不再被机器控制,而是人来控制机器,把单调重复的工作交给机器人,将员工解放出来。
机器人的使用对富士康的经营管理来说是一种新模式,也有可能对未来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对提高生产率和降低人力成本等方面。但由于富士康的生产工序比较复杂,很多工种是不能用机器人替代的,从富士康整体的用工情况来看,主要还是靠人力。
目前,在富士康主营的手机代工业务,机器人主要应用领域还是在前端的高精度贴片和后端的装配、搬运环节,在绝大部分中间制造环节,还是必须用人工。
而从成本方面考虑,根据型号、功能、复杂程度的不同,国产机器人的每台售价可高达六七十万元,低则十几万元。机器人的成本对于富士康来说算是很高。富士康2012年引入30万台机器人,至少需要投资300亿元;而3年100万台的计划,则至少需要投资1000亿元。富士康的产业链位置决定了富士康还是用工大户,用工缺口将长期制约富士康的发展,甚至可能持续。全国性用工紧缺已经成为趋势。